历时5天,跋涉1800多公里,跨越安徽、江苏等地,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天使家庭公益基金与e租宝一行完成了“开往幸福的列车”前期走访任务。三个普通的家庭,三名奋发图强的青年,他们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而“留守妈妈”的孤独与落寞也让我们深思。
朴实农民的倔强
安徽蒙城县北部,许疃镇土桥村,赵妈妈独自在家,他的丈夫在外打工,三个孩子在外读大学。
十几年前,赵家遭遇一场变故,一天下午,本村的一名精神病患者闯入家中,砍伤年幼的二儿子和小女儿,造成他们分别单目失明。
突如其来的不幸让赵妈妈难以承受,更无法面对现实的是两位受伤的孩子。想到孩子内心的苦楚,赵妈妈几度落下眼泪,“这么多年了,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忍不住闭上一只眼睛”,借此体会孩子的内心。
得知赵家的不幸遭遇后,当地的政府、学校、工厂纷纷组织各种募捐,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学校老师率先捐款帮助垫付了孩子的手术费用。随后,政府部门也从社会福利补贴方面给予帮助。一位企业家为赵家读高中的大儿子赵继(化名)提供了连续3年的生活费。
朴实的赵家牢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赵妈妈把所受的捐助都一一记在了本子上面,并时刻告诫孩子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来自社会上的爱心付出,赵妈妈说:“等孩子们有出息之后,一定要把这些钱还回去。”
逆境之下,强者更强。经历了各种挣扎、抱怨、无奈后,两个孩子学习比以前更刻苦,而且形成了相互比拼的习惯,“经常一起背英语、背课文,看谁背的快。”大儿子赵继也越来越懂事,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一面兼顾自己的学业。
如今,这个苦难的家庭正在逐渐摆脱当时的不幸。三个孩子都已经考上了大学,其中大儿子赵继还考上了天津科技大学的研究生。
说起三个孩子,赵妈妈立刻变了个模样,脸上的忧伤气息一扫而空,转而成为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快要熬出头了,将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离家学子的乡愁
学子离家的场景总是带有一抹忧伤。
江苏徐州丰县揭帝庙村走出的19岁学子郭敬(化名)有着浓厚的文人情怀。郭爸爸告诉我们,今年郭敬刚考上大学,在前不久离家的时候,他用瓶子装了一抔故乡的黄土,“他说这些土就代表他的故乡,以后想家的时候看看这瓶黄土就行了。”
临走时,爱好诗词的郭敬用毛泽东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自勉:“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谈及儿子,郭爸爸神采奕奕,对儿子满墙的奖状和成堆的荣誉证书,如数家珍。他说,郭敬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从小到大获得的奖状无数,“荣誉证书有14本”。
与郭敬的情况比较类似,蒙城县双涧镇马洼村的孙薇(化名)也是今年刚刚考上大学。在我们走访调查期间,小孙还没去学校报到。
小孙的母亲患有多年的慢性咽炎,每年夏季都要发作一次,要在打点滴中忍受一个月的煎熬。“看了很多大夫,医生们都说这种慢性咽炎一辈子都没法去根,只能靠药物治疗。”看着坐在沙发上输液的母亲,小孙心里格外难受,这也成了小孙选择医学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小孙所在的农村里,医疗条件非常差,整个村子只有两三家“赤脚大夫”开的诊所,稍有大病就必须去10公里外的县城就医。所以,小孙从小就想当一名医生,庆幸的是,她如愿考上了理想中的医科大学。
上学临走前,小孙与妈妈抱在一起哭作一团,久久不能分开。小孙担心妈妈的身体,孙妈妈担心孩子的生活。孙妈妈说:“这孩子从来没出过远门,也不知道学校里的生活能不能适应。”去往那么远的地方,下次回家至少得到年底了。
母子沟通的困扰
生活中,最令赵妈妈烦恼的其实不是生活的艰辛,而是不能给孩子更多东西。“我也没什么文化,学习上只能靠孩子自个儿。”郭敬的父亲也表达了同样的困惑:“看着孩子不会做作业的时候,只能跟着一块着急。”
眼下,赵妈妈很快就面临着孩子的毕业选择问题,孩子也跟母亲谈论过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的问题,本想听听母亲的意见,但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赵妈妈对这些完全没有概念,只能让“孩子自己拿主意,想留在哪里就在哪里。”
我们走访发现,在农村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障碍普遍存在。成长环境的急剧变化让孩子们在塑造世界观、价值观时出现了困惑和茫然。受限于现实条件,我们走访的这些学子比起城市的孩子,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帮助,却又不能及时得到帮助。
为此,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天使家庭公益基金与互联网金融企业e租宝共同发起“开往幸福的列车”计划,希望以中秋佳节团聚为契机让他们团聚,让父母多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子在父母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下尽快调整和适应,为个人的发展打好基础,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
接下来,“开往幸福的列车”计划会把包括上述走访家庭在内的25个家庭接到北京,让他们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