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并提出具体目标和2017年的量化考核评价标准:
2015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100个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安徽、江苏、福建、青海)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探索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分级诊疗和患者综合管理服务模式。
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平安观点:
重申分级诊疗的重要性,强调强基层,慢病管理将为突破口。
自2009年以来,全国已有16个省份、173个地市、688个县启动了分级诊疗试点,我们认为,此次《意见》出台是重申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在深化医改中的重要性。在今年5月份出台的2015年医疗改革部署中,已将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到纳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调整的高度。
相比去年的《关于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今年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到2017年,试点地区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
6项措施完善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1.明确城市二、三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2014年为57.8%),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1)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2)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3)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1)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栺的全科医生,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2)加强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等专业人员培养。
3.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开办个体诊所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1)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2)大力推进社会办医,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
4.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1)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2)到2017年,试点地区30万以上人口的县至少拥有一所二甲综合医院和一所二甲中医医院,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5.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1)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2)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全部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试点地区50%以上的县(市、区)。1)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转诊信息畅通。2)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
6项制度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
1.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1)制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标准,重点控制三级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2)支持慢性病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慢性病医疗机构。
2.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到2017年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1)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团队,与居民或家庭自愿签约。2)慢性病患者可以由签约医生开具慢性病长期药品处方,探索多种形式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3.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1)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2)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
4.健全医疗服务价栺形成机制。1)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栺,对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形成有效的激励引导。2)在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栺的基础上,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栺。
5.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1)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向下转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到2017年,转诊人数年增长率在10%以上。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向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倾斜。
6.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等为纽带,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1)到2017年,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与二级以上医院、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协同,为慢性病、老年病等患者提供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社区护理、云助护理、家庭病床、医疗康复等服务。
投资建议:
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医疗效率和节省不合理的医疗开支,从具体可行的方式来看:一是医院(基层)及区域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及网络医院,提升分级诊疗网络的软硬件水平;二是第三方医疗服务中心,通过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云认,促进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有序转诊;三是慢病管理,通过三级医院专科医师与基层全科医生、慢性病护理人员的分工协作,是实现分级诊疗和医保控费的有效形式。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分级诊疗制度政策将利好以下几类企业:
1)通过云联网医疗实现慢病管理闭环,致力于降低整体医疗费用的相关企业将会受益:福瑞股份(率先实现慢性肝病管理重度垂直O2O闭环)、乐普医疗(心血管全产业链闭环)等。
2)医院(基层)及区域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及网络医院等分级诊疗网络的软硬件提供商将会直接受益:卫宁软件(医疗信息化龙头)、运盛医疗(专注基层医疗信息化的融达信息和专注心电及神经电网络整体方案的麦迪克斯)、宜华健康(服务于广东省网络医院的友德医)。
3)医疗服务类企业,先行搭建分级诊疗网络的医疗服务企业有望胜出,而立足于以专业化分工有助于分级诊疗发展的第三方医疗服务中心也将获得成长空间。包括信邦制药(贵医亐)、爱尔眼科(三级眼科医院网络)、和佳股份、迪安诊断(第三方检验)、华润万东(第三方影像)等。
风险因素:政策落地低于预期,医改配套政策出台慢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