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宏
或许就在几年后,区分一家企业属于互联网企业还是金融企业、或是传媒企业将变得非常艰难。而这是几年前难以想见的局面。
日前举行的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体现了这个趋势。在该次盛会中,大大小小的数十场论坛中,互联网界人士取代了传统的电影产业人士,成为了最重要的座上宾。腾讯、阿里巴巴、爱奇艺、时光网、优土、小米和乐视的互联网大佬们占据各个场面的重要位置,资本市场和融资被频频提及,“互联网+”和“IP(指优秀的小说角色的知识产权)”成为了各界大佬们嘴里的热词。相反,电影产业链本身的各个环节,策划、制作、营销、渠道等渐渐让位。
一些业界和媒介将这个现象,归纳为“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全面攻占了上海滩”。这些描述可能有些偏激,但反映的却是一个事实,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产业本身对其他行业的渗透、影响、乃至决定性影响的可能。
这些影响同样发生在金融界,速度可能并不会比电影界慢太多。
电影界的速度有多快?
2014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博纳影业的老板于东说了句“大话”:未来所有电影公司都要为BAT(指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打工。当时这句话成为了许多报章的标题。但过去一年发生了什么,阿里、腾讯、百度以飞快的速度入股和战略合作了几乎所有主流电影公司。相关公司迅速成为了资本市场上的热点,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循环也迅速打开。
大的互联网企业,带给电影公司的不仅仅是资本、互联网思维、流量等东西,更重要的是市值和未来,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电影新常态:‘互联网+’与产业升级”论坛上说:“我见了马云两次,他说按道理来讲,30亿以下的投资是不需要我来见被投资对象的,我们决策委员会就决定了。他说我之所以见你,是对一个事情感兴趣,对中国电影怎么做到3000亿感兴趣。”这是原因,更是结果。
同样的事情在资产管理业似乎也是一样的。
2014年,阿里金融(现在要叫蚂蚁金服)进军资产管理业的步伐非常类似。首先,他们找到了行业的立足点,一家基金公司(天弘基金)和一个产品(货币基金)。随后他们把手中巨大的流量引入,接着他们提供了资本,三者作用下,他们哺育出了一个巨大的行业规模领先的企业。
然后,这个示范效应下,整个产业格局开始变化。整个产业的资本、人才、产品等生态环境都被改成了另一种节奏。一句话,资产管理行业被迅速的互联网化了。
在刚过去的半年中,我们实实在在地见证了这种变化。首先,资产管理行业的营销形态发生了变化。现在哪一个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不发一封“信”呢?又有哪个公募基金的新产品不做微信推广呢?这样操作的原因,无非是因为移动互联实在是传播的好媒介。
其次,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标的发生了变化。在巨大的互联网客户、以及快速的信息交换下,整个市场的投资速率和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在过去半年内被动摇了大半。同时,整个市场信息的快速交换,敦促了行情的快速波动。这是过去两周市场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他们改变了产业的工作节奏和步伐(尤其在货币基金领域),同时,他们也带来了非常明确的创业思维的冲击。自2014年后,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资产管理行业的人才出现全新的流动方式和模式。你不能不承认,这个局面和互联网行业的局面实在有太多相似之处。
不用说,我们可以预计,既然最有壁垒的金融行业都开始打开缺口。那么,其他行业没有道理不服膺于这种趋势。在未来,医疗、教育、养老、制造乃至行政管理等行业都可能因此而出现一些重构的局面。互联网人说要把中国电影市场搞到3000亿的规模,他们同样可能把资产管理行业推到30万亿的规模。如果这个趋势可以延续的话。
这或许就是万物互联时代的新的产业逻辑,不是因为互联网能创造什么,而是因为,它们加速了这个行业的变化和生长速度。期间利弊尚待讨论,但这个前景似乎已不可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