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央行开展1200亿元7天、300亿元14天逆回购操作,当日无逆回购到期,流动性净投放1500亿元。
Wind数据显示,短期资金价格走低,跨年资金价格整体在4%左右。具体而言,DR001下跌9BP报2.55%,DR007下跌4BP报2.64%,DR014上行30BP报3.34%,DR1M上行29BP报4.16%。
“今天年内资金比较宽松,借隔夜和7天都是秒平。”一位农商行交易员12月20日称,“跨年资金价格也比较合理,在4%左右,已经比较低了,前几天跨年价格都在5%左右。”
自本周一(17日)央行重启逆回购以来,连续4日已经净投放5500亿元流动性,呵护流动性意图明显。甚至在12月19日,央行一反常态公告称,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明明认为,流动性跨年安排已经拉开序幕,年底最紧时点已过。
基于明年的经济形势,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明年货币政策会稳健偏松,中国央行存在多次降准的可能。一是对冲外汇占款连续下滑,补充基础货币;二是通过定向降准畅通传导机制;三是置换MLF优化流动性结构,降低金融机构成本,进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温彬认为,本次TMLF降低15BP,可能也存在前瞻性含义,未来逆回购、MLF利率还存在下调可能。“降成本无非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降存贷款基准利率,二是降低银行系统的资金成本,基准利率不动,如果银行上浮区间收窄,实际也是降低了实体成本。目前来看,可能会优先降低逆回购、MLF利率,进而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唐建伟对记者表示,关键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放再多流动性不能进入实体经济也达不到政策效果。他认为,导致目前“宽货币”不能向“宽信用”传导,主要有以下几个阻碍:
一是央行投放的流动性都是短期限的,在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的监管要求下,限制了商业银行投放低流动性长期贷款的能力。
二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的流动性,最后都变成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由于受到同业负债不能超过总负债三分之一的限制,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及利率走低(宽货币)无法向贷款规模及利率传导(宽信用)。
三是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为遵守新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将原来表外的非标资产转回表内,而表外资产回归表内将占用新增信贷额度同时占用资本,银行就有补充资本的压力。在目前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较少的背景下,资本金压力也会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
“要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需要在以上监管指标和相关政策方面做些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唐建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