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去杠杆”下债务违约激增的情况下,各界早已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央行。实际上,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实施定向降准,累计释放2.3万亿元基础货币,而在6月货币政策例会中,央行对流动性的表述则从以往的“合理稳定”,调整为“合理充裕”。此外,央行近日还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向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额外给予中期借贷便利(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
具体要求是:对于信贷投放,银行较月初报送贷款额度外的多增部分,给予1:1配MLF资金;并要求多增部分为普通贷款,不含票据和同业借款。对于新增信用债投资,AA+及以上债券的投资,1:1配MLF;AA+以下债券的投资,1:2配MLF,并要求必须为产业类信用债。
而银保监会日前也提出,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央行和银保监会的相关政策,有分析指出,2018年以来“宽货币+紧信用”的政策组合或将再次迎来变化,下半年大概率呈现“宽货币+宽信用”的政策组合。不过,目前对于监管是否会从“紧信用”走向全面“宽信用”,业内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黄伟平就认为,目前,去杠杆仍是监管的重点,从“紧信用”走向全面“宽信用”的概率较小。毕竟,重新来一波加杠杆的概率较低。
姜超团队也指出,由于实体经济负债率过高,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各经济主体都缺乏举债空间,因此难以形成宽信用,所以货币宽松的格局很难改变。而孙彬彬团队则认为,预计“宽货币”仍会维持,但“紧信用”将转为“稳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