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上交所在问询函中还提到,公司本次开具商票的金额为35亿元,为公司2017年三季度末总资产22亿元的1.6倍,净资产12亿元的2.9倍。请公司结合公司财务状况,说明是否具备承兑35亿元商票的资金能力和相关措施。
对此,前述PPP领域的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毅达出具35亿商票增信引来上交所质疑背后,有三点值得密切关注。
“一是作为上市公司,出具巨额的商票增信,中小股东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其中涉及商业票据到期不能承兑的话,面临到还款问题,明显存在风险;二是目前监管部门已对PPP行业出具了系列规范文件,加强监管;三是该项目之所以需要出具增信,说明地方政府给出的条件并不优厚,项目本身解决不了资金问题,此举有 霸王硬上弓 之势。”
“交易所出具问询函对PPP行业也有警示作用。”该专家表示。
PPP项目疑云
“目前,PPP行业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中毅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就现有情况来看,通常PPP项目都是一事一议,需要主体公司和业主方事先沟通好,并谈好条件。双方达成初步同意之后,会在相关条件中设置一些竞争对手达不到或很难达到的条件,再进行招投标。”该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该专家称,就主体公司而言,各家情况不一样,资质也各不相同。以上市公司为例,有些上市公司实力比较强劲,可以拿到一些比较优质的项目。有些项目已经有政府背书了,靠本身就可以完成融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中毅达在当晚披露的公告中,并没有提及具体项目本身。公司仅称,采取协同经营模式符合公司现状及发展方向,可以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发展契机,开展少数民族边贸、PPP项目、特色小镇、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利用地方资源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为上市公司融资,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补充披露该PPP项目的具体名称、招标期限和招标条件、项目洽谈的最新进展,并提供该项目向公司发出的邀请函。
“一般来讲,主体公司在进行招投标时,资金筹措方面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商业汇票,二是银行授信。”前述PPP专家表示。“有些上市公司实力雄厚,可以拿到资质比较好的PPP项目。因为有地方政府背书,靠项目本身就可以完成融资,只需要有银行授信就可以了。因为银行方面对公司流水、资金往来都看得比较清楚,出具大额授信也比较放心。因此,就不需要上市公司再增信了。”
事实上,针对PPP行业的乱象,去年11 月,财政部和国资委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两份文件分别从地方政府和央企角度强调防范PPP异化为地方政府新的融资平台和防止推高央企的债务风险,基调一致,目的都是为了规范PPP项目运作,加强PPP领域风险管控,为PPP领域去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