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到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差距在哪儿?
肖亚庆:世界一流企业不是轻易提的,也不是能轻易做到的。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们有条件。
看企业自身,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已迈进或接近世界一流企业的阵营。中央企业中,有48家进入世界500强;不少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已达到了国际领先,如高铁、智能电网、“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等等。
看宏观经济,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可以说,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可谓正当其时。
我们更要认真地、全方位地检视不足。认清自己的差距在哪儿,才知道往哪儿努力、如何努力。
什么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认为,首先应是在国际资源配置中能够占有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目前,不少中央企业资源对外依赖度还比较高,在国际竞争中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这种状况不改变,很难说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其次,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央企创新成果丰硕,但我们要看到,核心产品、关键零部件,我们还有很多要大量依赖进口。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锻造出来的,也不是只要加大投入就必然会实现的,需要一大批人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去推进。
第三,世界一流企业应当是在全球行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和国际话语权的企业。“一流”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要看行业里认不认,看市场认不认。我们一些中央企业,可能在市场份额上逐步占据前列,但产品附加值、品牌价值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记者: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国资委将引导企业从哪些方面努力?
肖亚庆:首先是机制强企,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其次是创新强企,加快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第三是产业强企,加快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登。第四是开放强企,提高国际化水平。第五是人才强企,把国内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通过好的机制集聚到国有企业中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今后要把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落实到位,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不能停也不会停,一篙松劲退千寻
记者:今年以来,国有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创出同期新高。效益好转,主要得益于什么?下一步,国企改革将重点从哪些方面突破?
肖亚庆:国企效益好转,受益于外部经济环境的积极变化,最主要的是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国企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国企改革正全面进入“施工期”,下一步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按照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扎扎实实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比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项改革试点已经起步,今后还要积极推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企混改。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也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