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至2012年5月,范勇宏辞去华夏基金总经理职务。在其任期内,范勇宏交出了行业内最为出色的一份成绩单。华夏基金从改革注册资本金7000万元的小公司,发展到资产管理规模3200亿元,自2007年以来一直蝉联中国最大的公募基金;为1600多万投资者累计分红超过800亿元,除此以外,为股东创造了198亿元、200倍的投资回报。
规模与业绩
曾有观点认为,华夏基金的崛起,当归功于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的出色表现。不过,有资深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华夏基金品牌,王亚伟的贡献确实无可厚非,但范勇宏才是华夏基金的灵魂人物。
某基金公司总经理曾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华夏基金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常常被忽视。那就是范勇宏出色的大局观以及定力。
在2004年,货币基金独领风骚,最大的货币基金规模逼近400亿元。深圳某基金公司前总经理曾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时面临的选择是“慢性自杀或集体毁灭的囚徒困境”。明知有问题仍硬着头皮做高收益。
沪上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他看来,走过货币基金的那轮危机,正是华夏基金崛起的起点。当时华夏现金增利基金在同类收益率偏低,一度排名倒数第二。引发投资者不满,2004年底,该基金规模从首募的64.24亿元降至47.72亿元,净赎回率超过四分之一。
不过,这次货币基金的狂欢盛宴,最终却给基金行业带来了数亿元损失,部分外盘损失、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利息损失都由基金公司或基金公司股东承担。因为提前规避了货币基金危机,华夏现金增利基金成为了2006年底市场上唯一一只超过200亿元的货币基金。
“规模与业绩哪个更重要,在日常工作中体现为投资和营销孰轻孰重。我始终认为,投资是基金公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资业绩不过硬,就如同一个丑陋的人妆化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这是范勇宏所著的《基业长青》一书中,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的深入思考。
实际上,范勇宏也是这么做的。沪上某基金公司中层曾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经历了持续几年的熊市之后,当时全行业只有两家公司旗下所有的产品仍能保持正收益,其中有一家就是华夏基金。
“基金规模是‘管’出来的,而不是‘卖’出来的,”范勇宏有过这样的论断,“做一个业绩平庸、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还是做一个业绩优良、规模适度的基金公司,我愿意选择后者。”
范勇宏认为,美国共同基金过去的25年浮沉,令人深思。早年曾经有观点认为银行系基金会主导行业,倘若没有强大的销售渠道,连生产的机会都没有。而实际上,不仅券商系公司没有在长跑中胜出,银行系公司也没有在长跑中胜出。
在范勇宏看来,失败者往往追逐短期利益,成功者往往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失败者注重营销,成功者看重投资业绩。因此,“做好投研工作需要一点信仰”。研究工作像绣花,要有足够长的时间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成功则水到渠成,组建好一支好的投研团队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在范勇宏看来,在华夏基金的前15个年头中,规模前8年不是最大的,后来能做到行业第一,并不是因为发了很多基金,而是关键时刻将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范勇宏淡出的2012年底,中国基金业资产规模3.6万亿元,如今已经翻了数倍。但他的这些思考,依然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