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某公募被投资者拉横幅维权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北京某知名公募旗下一只名为“新三板1号”的基金因为延期清算而遭到投资者抗议,数名投资者甚至在证监会门口拉起横幅维权。
记者查询中基协备案信息发现,该新三板1号资产管理计划成立于2015年4月28日,募集规模5000万元,合同期限三年,投资者数量37人。
根据合同中的约定,该新三板基金应于2018年5月2日正式结束进入清算流程,2018年5月9日完成第一次清算工作,对账户中现金部分进行了分配,归属于各委托人比例为:19.5%。也就是说,如果是投资100万,目前拿到了19.5万元。
根据合同规定,该公募基金应将股票卖出变现,但考虑到以上股票现市场价格较低,流动性枯竭,如立即变现会对股票价格造成较大冲击。因此,该基金提议由委托人通过表决方式,对该资管计划进行延期清算。而延期清算的议案则是,该资管计划延至2019年4月27日前完成清算,如果仍无法有效完成资产变现,需在此征询全体资管委托人。
三板指数再创新低,产品损失惨重
2015年,新三板市场一片火热,很多投资者和机构跑步入场。2015年4月7日,三板做市指数创出最高点2673.17点,成交额达到23.08亿元,为新三板最为辉煌的时刻,随后,三板做市指数开始一路下跌。
2017年11月份,三板指数跌破千点大关后,便一去不回头。困扰市场还有流动性难题,进入2018年,整个三板指数的日成交金额已经不足亿元。昨日三板做市指数最低跌至861.52点,再创历史新低。
三板做市指数一路下跌背后,多数投资新三板的基金产品损失惨重。
据数据统计,1148只新三板产品有458只近期更新单位净值,其中 142只净值大于1,297只净值小于1,其中有29只产品单位净值低于0.6。数据显示,共有129只产品公布了今年以来的业绩回报,但其中98只都为负收益,占比高达76%,有9只产品今年以来的亏损幅度更是超过50%。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公布净值的产品中最低的为申万宏源宝鼎新三板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目前净值为0.0315,今年以来亏损高达95%。中基协的备案信息显示,该资管产品2015年4月10日,到期日为2018年4月9日,产品规模为9900万元,成立时共有57个投资者。
再来看看三板指数巅峰时期,也就是2015年的4月、5月和6月,1148只新三板产品中有430只产品在此期间成立,占比达到37.5%,成立当时三板指数仍在1600点以上,一部分产品已提前清算,但仍有不少产品的合同期都是2年或者2+1年,也就是如今这个时点正是合同到期日,而这些产品普遍大幅亏损又遇到流动性问题,面临退出难题。
数据显示,6月份至年底,将陆续有25只基金产品到期。
缺乏流动性,估值成行业难题“因为缺乏流动性,新三板产品的估值一直是行业的难题。”深圳一家参与新三板投资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例如上述投诉信中的新三板产品,如果用市值法来评估,净值为0.6,但目前却只能拿回0.22,也就是100万只拿到了22万。
“大部分情况下,新三板产品的净值都是虚的,而且利用市值去计算的净值并不能代表产品的实际净值。”该基金经理表示。
由于新三板交易极为不活跃,都是协议转让,流动性很差。例如,此前市值最大的新三板股票中科招商有时候股价是20元,有时候1-2元,甚至几毛钱、几分钱,股价并不能反映真实价值。所以,行业目前对于新三板的估值普遍采用成本法,也就是按买入成本和最终卖出的价格去计算,不考虑中间的价格波动。
“即使有价格,因为没有流动性,也没法成交。所以净值确实不好估计,最终都要看标的实际卖出去的价格。”该基金经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