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 3月30日,平安大华基金的股权变更正式进入审查阶段。有接近平安大华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此次股权变更或与外方股东大华资产管理有关。
背靠强大股东的平安大华基金,发展速度却无法匹配其显赫的出身。糟糕的业绩表现,亦让其成为“迷你基金”集中营。
2017年3月,坊间称陆金所将入股平安大华基金,目前后者正在做股权变更。此次平安大华基金股权变更进入审查阶段,业界的第一反应仍是陆金所将接手部分股权。
不过,陆金所方面回应时代周报记者称,“跟我们没关系”。
股权变更或与外资有关
平安大华基金外方股东大华资产管理成立于1986年,是新加坡大华银行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2008年11月,大华资产管理经过证监会核准,获得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
实际上,伴随着监管政策的改变,业界对于合资的看法正在持续发生变化。一方面,基金业对于外资持股的限制逐渐放开,外资为寻求更多的控制权,可以尝试发起控股的基金公司。另一方面,鉴于目前合资基金公司的发展遭遇一些困扰,中资股东对于合资的兴趣锐减。
第一家由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已转身为招商银行(28.840, 0.08, 0.28%)(港股03968)控股的内资基金公司。而据招商银行与招商证券(17.130, 0.00, 0.00%)(港股06099)在香港披露信息显示,交易总价达到9800万欧元。剔除分红,荷兰投资通过股权转让在11年内获得了超过10倍的资本回报。
某“老十家”前董事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部分外资简直是免费乘车,每年坐享大量分红,而渠道和各类资源都是中方股东提供的,相当于白白送了老外很多钱。”
在平安大华基金成立之初,外方股东也有一些参与。平安大华基金首任总经理李克难曾经表示:“我们和外方股东方面也沟通好了,并且制订了一系列培训计划,相关人员和外方股东一起实习培训,可以使我们的战斗力更强。”
如今,在陆金所等科技企业在平安集团的年报中被大书特书的同时,平安大华基金几乎销声匿迹。
事实上,当年平安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以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为三大业务支柱。然而,经过了几年的发展,该公司的战略目标已经调整为 “金融+科技”的双轮驱动战略。从2017年的业绩结构看,寿险、银行、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分部在净利润中排前三,占比分别为36%、23%以及15%。
陆金所控股在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及机构间交易等业务领域保持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末,资产管理规模达4616.99亿元,较年初增长5.3% ;管理贷款余额2884.34亿元,较年初增长96.7% ;并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
高管回归“平安系”
2010年12月,平安大华基金获批,为中国内地第63家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其中平安信托持有64%的股份,大华资产管理和三亚盈湾旅业持股比例分别为25%和11%。
平安大华基金可谓衔着金钥匙出生,问世之初便受到业内关注。3亿元的注册资本让平安大华基金成为内地“家底”最厚的基金公司,而背靠平安集团这棵大树更是让业界对于其发展前景增添了几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