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年报披露的进程深入,旗下各基金公司的年度业绩也成为市场焦点。今年,还将会有哪些公募“黑马”跑出?
近日,券商“老大哥”中信证券发布2017年度报告,华夏基金的2017年业绩表现也随之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华夏基金营业收入达39.13亿元,净利润达13.67亿元,华夏基金至今保持着三年来净利润持续破10亿元的好成绩。
根据沪深交易所定期报告披露时间安排,本周上市公司迎来密集披露期,将有近700家公司披露年报。而随着年报披露的进程深入,旗下各基金公司的年度业绩也成为市场焦点。今年,还将会有哪些公募“黑马”跑出?
5家净利润过亿,规模均发生变化
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浙商基金、金鹰基金、财通基金、长城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富安达基金等8家公司已经披露了2017年业绩报告。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净利润方面,共有5家基金公司净利润超过亿元。其中,易方达基金和华夏基金净利润位列前两名,分别为14.02亿元和13.67亿元,浙商基金和金鹰基金净利润增幅均超40%。
基金规模方面,在率先披露年报业绩的公募基金中,基金规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或下降,其中货币市场基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跌,部分基金规模排名也发生了变化。
广发证券在2017年度报告中表示,截至 2017 年底,易方达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合计 6076.72 亿元,较 2016 年末增长 41.88%,剔除货币市场型基金后的规模合计 2882.10 亿元,行业排名第1。
尽管收入和净利润都有小幅下降,但华夏基金规模依旧在行业名列前茅。中信证券在2017年度报告中表示,截至2017年底,华夏基金本部管理资产规模合计8696.15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合计3988.08亿元,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行业排名第2;机构业务资产管理规模合计4708.07亿元(不含投资咨询等业务),机构业务规模保持行业前列。
随着今年货币冲规模遭监管严管,依赖货基冲规模已成白日梦。一方面公募基金的排名将变得更加不确定,另一方面收益稳定、风险比权益类产品更低的债基或将成为机构的“新宠”。
新浪财经首席评论员艾堂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债基的收益比较稳定,比股票型基金的风险要低,适合那些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而且强化了基金退出机制,高管或基金经理在份额锁定期离职不能提前赎回发起份额,投资人会觉得更放心。各个类型的基金要按照约定的投资方向来投,不是这种基金的不能随意改变投资方向。”
机构业务和养老业务被多次提到
与以往不同的是,《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今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中发现,部分基金公司在业务展望和发展方面多次提到“机构业务”和“养老业务”。
今年3月初,证监会曾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从多个方面对养老目标基金的产品形态和投资运作进行了明确。
华夏基金相关负责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自证监会去年11月发布关于养老目标基金的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司投研、销售、产品、后台支持系统等部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目前已经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