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的十年
据海通证券研究所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17年末,泰达宏利剔除货币基金后的资产管理规模为237.93亿元,在行业内排名第50位,而2016年年末的数据为291.6亿元,行业排名第47位。规模比前一年减少了53.67亿元,缩水了18.4%。
财汇数据显示,在2007年末,泰达宏利的资产管理规模为357.3亿元。从资产管理规模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十年里,泰达宏利在行业里的影响不升反降。
过去十年里,经历过资产市场的多次波动,泰达宏利的资产管理规模亦随之起伏,但整体未见起色,一直在200亿-300亿元的区间徘徊。2008年末,泰达宏利的规模是280.16亿元,2009年伴随着股市的反弹增长至302.46亿元,2010年公司的规模则大幅度缩水至259.05亿元,2011年公司的规模则是继续缩水至219.87亿元。而该公司2013年末、2014年末、2015年末的规模分别为327.3亿元、254.95亿元、357.96亿元。
实际上,合资基金公司的公司治理曾经引发过行业的讨论。到底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还是“做生不如做熟”,一直是中外股东双方争论的焦点。对于有一方股东主导的基金公司而言,情况会较为乐观,而中外股东旗鼓相当的公司,难免双方都想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话事权,于是不断安插自己人,让公司治理更加混乱。
泰达宏利的外方股东宏利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是加拿大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目前在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已经拥有9家资产管理公司,全球合计超过370位投资专家,并且与泰达宏利本地的投研团队每月都会举行交流会议。
从现任总经理刘建的从业经历来看,其与中外股东方均未有很深的渊源。刘建曾就职于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中银国际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2014年10月加盟泰达宏利,2015年4月起任泰达宏利副总经理,2015年8月起任总经理。
不过,一位基金业资深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股权变更本身是中性的,真正对基金公司影响较大的是其公司治理。譬如,与泰达宏利同期成立另外一家基金公司招商基金,亦经历过多次股权变更,2017年末剔除货币基金后规模高达1828.37亿元 ,已经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上述人士认为,招商基金的股权变更,让其变成了一家纯内资的基金公司,从而摆脱了合资基金的一些枷锁,加上强大的股东背景,公司反而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
投研能力对于基金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对于像泰达宏利这类股东并不掌握太多渠道资源的公司来说,业绩表现尤为重要。遗憾的是,泰达宏利的投研品牌在近年亦日益褪色。
从基金经理的履历来看,泰达宏利现有19位基金经理中,拥有5年以上基金管理年限的仅3名,分别是邓艺颖、刘欣、李坤元,其中邓艺颖、刘欣来自于公司的内部培养渠道。
事实上,在基金行业,泰达宏利的投研团队一度闪光。以泰达宏利成长为例,2003年成立以来即表现出色,于2004-2006连续三年荣获金牛基金奖,曾经为投资者带来过丰厚回报。截至2017年3月23日,泰达宏利成长成立以来收益高达664.58%。然而,该基金近几年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泰达宏利成长这只历史业绩优异的基金,其近三年收益率竟然为-26.65%。
实际上,正是往任基金经理的出色表现成就了泰达宏利成长的历史业绩。刘青山与王勇在管理彼时的泰达荷银合丰成长业绩均表现出色。2008年,王勇任基金经理的泰达荷银合丰成长夺冠,该公司的投研亦受到较多关注。2013年3月,刘青山接任了缪钧伟的总经理职位。不过,仅仅两年之后,刘青山“公转私”,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
泰达宏利成长的表现并非孤例。泰达宏利行业亦创造了465.1%的累计收益。不过,其近3年的业绩亦为-23.41%。除此以外,其他两只历史收益较为出色的基金泰达宏利周期与泰达宏利稳定,近3年亦业绩平平,其中泰达宏利周期的近三年收益为-1.49%,这只成立以来收益高达502.39%的基金,在2017年末的规模仅为1.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