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监管层下发一系列文件规范沪港深基金持有港股的比例,并要求发行该类基金的公司必须配备具备合资格的投研人员。
处于市场风口的沪港深基金迎来新的监管格局。
在6月中旬,监管层下发《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后,近期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辖区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基金产品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规范通过港股通参与港股交易的公募基金投资范围,以及投研人员要求,并对新、老基金进行更详细规范。
从目前来看,各大基金公司纷纷根据新规进行自查,并积极准备修改合同和增聘相关基金经理。拥有港股投资经验的人员或是未来基金公司发展沪港深基金的最大掣肘,短期看沪港深基金发行量或会减少,此前“风格漂移”、“挂羊头卖狗肉”的“伪沪港深基金”难以持续,真正用心布局并具有充足港股投研人员配备的基金公司或成赢家。
新老“沪港深”基金细则明确
各大基金公司积极自查
因通过港股通布局港股的公募基金多为沪港深基金,属于受新规影响最大的一类,且伴随着相关监管措施的逐渐落地,新老“沪港深”基金细则明确。不少基金公司准备按照监管要求修改基金合同和增聘相关基金经理。
究竟新老沪港深基金如何要求?目前新、老“沪港深”基金在投资范围的要求上略有不同。目前对已成立的“沪港深”基金,无论混合型或者股票型基金,此前多规定港股仓位范围在0~95%,而此类港股下限为0的存量沪港深基金,需要在合同、招募说明书的显著位置增加特别风险提示,修改和完善基金合同的时间要求是1个月内完成。同样,正在募集但还没有成立的沪港深基金,募集成立后也同样要增加特别风险提示。
存量沪港深基金(包括已发行未成立的)仍在保持较为灵活的港股仓位。但那些尚未发行的沪港深基金则需要满足《指引》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其中一条:基金名称如带有“港股”等类似字样,应当将80%以上(含)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也意味着,未来的沪港深基金或成为一类“纯港股”基金。
不过,对投研人员有更为严格要求则是针对所有沪港深基金的。按照指引规定,港股投资比例达到非现金资产80%(含)以上的,应配备不少于2名具有2年以上香港市场投资管理相关经验的人员(至少有1名为基金经理),而相关投研人员的缺乏是目前行业普遍存在的“短板”。
实际上,沪港深基金是公募基金行业最近两年最为热门的品种,相关监管政策的落地势必影响深远。资讯数据显示,目前已成立94只沪港深基金;目前正在申请注册发行的沪港深基金达到53只,申请变更注册为沪港深基金的达到15只。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获批的沪港深基金达到59只,其中很大部分都没有进入募集期,各项相加,约有200只沪港深基金受到新规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各大基金公司都在积极为此准备。记者发现,此前拥有QDII资格的大中型基金公司基本都满足条件,而涉足港股时间偏短的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则多数不符合条件。
一位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表示,该公司正在为新规积极准备,按照规定要在6个月内相关投研人士到岗,目前该公司内部正在积极物色相关人员,另一方面也准备从外部引进人才。前海开源基金产品开发部副总监李凯也表示,目前根据相关要求,准备进行存量沪港深基金的合同修改等工作,也在积极物色人员准备增聘相关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成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