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能力是核心
从监管要求看,拥有2年以上香港市场投资经验的人才可能是发展“沪港深”基金最大的掣肘,目前已有不少基金公司正加紧充实人才。
有两大数据值得关注,第一是沪港深基金业绩这两年较好,今年以来就平均获得8.47%的收益,业绩最好的产品今年以来收益达到28.87%。但这类产品业绩差异较大,首尾差异达到40个百分点。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这类沪港深基金“风格漂移”问题,可以同时投资于沪深股市以及港股的沪港深风格极不鲜明,投资港股的情况差异很大,一季度末一部分沪港深基金重仓港股,但也有不少沪港深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未持有港股。
今年港股涨幅明显高于A股的背景下,业绩好的沪港深基金都布局港股较多。而布局港股较少的品种,往往基金经理较少有港股投资经验。
因此沪港深业绩的最核心是“人”的问题。李凯表示,对投研人员有一定要求和进一步规范沪港深基金是必要的,未来沪港深基金基本属于纯港股品种,投资港股比例达到80%,这对基金经理要求很高。如果没有那么强的管理能力不应该盲目布局沪港深基金,不能挂着沪港深来做产品宣传噱头。
而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在市场上有管理港股经验的基金经理数量也并不多。据他了解,目前对于认定港股投资经验也较为严格,需要实际投资经验和过往业绩作为证明,“港股在投资人结构、交易机制等和A股差异巨大,目前不少基金经理对港股的了解度很低,甚至有些基本的交易规则都不了解,确实需要对投研人员更为严格要求。”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也表示,预计基金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急需引进港股投研人才,他还提出,投资管理经验不易衡量,监管层可以通过设立港股投资管理的相关考试进行筛选,FOF基金经理管理FOF产品,以及基金经理从业都需要参加资格考试,港股交易制度与内地市场存在很大区别,尤其是英文信披对管理能力要求很高,通过考试制度筛选合格的港股投资经理很有必要。
未来沪港深基金格局影响
无论如何,发展沪港深基金必须需要相关投研人员,这对未来沪港深基金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此前盲目跟风热点的行为会明显变少。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目前拥有港股投资经验的人士比较有限,短期对新发的沪港深基金肯定有较大影响,预期这类产品未来逐渐常态化,如过去半年积极布局的情况可能会变少。
李凯也表示,目前基金业内此类投研人员并不多,因此短期对这类品种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也有可能这类产品逐渐变少。而前海开源一直是布局沪港深基金最为积极的基金公司之一,做强“沪港深投资先锋”品牌的这一战略方针是不变的,未来还会继续做规模,目前还在积极储备基金经理等人才。目前也仍在申请这类沪港深基金,若正常获批产品也会积极布局发行等。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目前该公司也在积极储备拥有港股投资人才,重点是挖掘人才,还是会积极布局。
从近两年看,确实存在部分基金公司为了蹭热点而布局沪港深基金的情况,自身并没有足够的港股投研实力,未来这一情况可能改变,中小型基金公司利用沪港深基金“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变小。
业内人士估计,在新规实施之后,可能有基金公司放弃布局沪港深基金,而对拥有港股投研人才布局较多的基金公司可能继续大力发展沪港深基金,最后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不过,最终沪港深基金品牌能否打响,仍是以业绩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