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来,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是收到高盛Offer的时候。”她大笑着回忆。柳青毕业的2002年,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高盛录取新员工名额从30名缩减到6名,名校生间竞争惨烈。在经历了十八轮面试,在最后一轮时甚至高歌了一曲“my heart will go on”后,她正式入职,成为了高盛亚洲区最底层的分析师。
在高盛的经历被柳青认为是一个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她形容自己天生腼腆、不自信,开会时仍和学生时代一样,喜欢躲在会议室的角落里,直到上司告诉她:你需要学会站出来,不要指望会有人为你说话。经历了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的炼狱后,柳青逐步站稳脚跟,并步步晋升。高盛亚洲区前执行董事、滴滴战略部总监Stephen Zhu曾和柳青在高盛共事4年,他表示:“柳青是高盛文化的传承者,对于所有事情都要求极致。在业务上她很激进,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团队的要求也很高。”
12年后,柳青已经到了收获期。她成为了这家百年投行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而她和团队的默契已经到了“开电话会议都不用说什么,只要在方向上把把关”的程度。她带领团队主要考察医疗、健康、消费、金融服务等受内需和消费拉动的产业,期间曾操盘对爱康国宾集团的1亿美元投资。
变化发生在移动互联网和交通行业产生碰撞之后。如同柳传志创立的联想用一间平房和20万元成为PC巨头一样,2012年,滴滴用80万元起步,聚齐了阿里的人、百度的技术、腾讯的钱之后,这一打车软件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备受风投机构追捧。和滴滴几乎同时在杭州成立的快的打车,获得了阿里的战略投资,成为了滴滴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
朱啸虎说:“柳青最开始希望撮合滴滴和快的合并,因为她和腾讯、阿里双方关系都很紧密,如果能够撮合成功,她可以代表高盛以一个很好的价格投进来。滴滴和快的在2013年的第一次合并谈判,就是由柳青主导的。”
柳青召集了两家公司包括程维、王刚、吕传伟等人在内的关键人在杭州机场举行谈判,因为两家公司正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信任基础薄弱,对股权比例等问题也达不到共识,合并暂时搁浅。
此后,滴滴和快的之间的补贴大战被引发。2014年5月,在双方缠斗之时,柳青做出了出任滴滴COO的决定。“柳青是国际著名投行的高层,行走在云端;滴滴是个草根创业公司,干的是和司机、乘客打交道的苦活累活,未来也有极大不确定性。她愿意赌进来,出乎所有人意料。”朱啸虎这样表示。
这个消息同样给了高盛团队极大的触动。“从投行到创业公司的人不在少数,柳青的特殊之处是她的职位是最高的,付出的代价也是最大的。”Stephen透露柳青在高盛期间一直对出行行业感兴趣,加入滴滴是因为“找到人生的召唤”。
柳青把她的这个选择形容为“一切归零”。为了这个选择,她花了大量时间调研,程维形容为“做的背景调查超过任何投资机构”。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在接受采访时形容,“如同热恋一般,每天超过16个小时和程维交流”。
在接受《福布斯》专访时,柳青则将甘愿降薪加入滴滴的原因,归纳为当时看到了一家正在彻底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价值巨大的企业,此外滴滴团队对她有着强大吸引力。“和一个从骨子里散发着变化荷尔蒙的年轻团队一起成长,是一件绝对值得珍惜的事情。”柳青说。
滴滴CEO程维则是另一个吸引柳青的因素。“程维是一个极有远见、抱负和魄力,又愿意为梦想付出的人。他脚踏实地又目标高远,当时非常打动我,”柳青称,“我和程维是最好的朋友,惺惺相惜。在这一代年轻企业家里,程维在格局、心胸、眼光、能力等方面都是上上乘。”
朱啸虎回忆柳青其时最忧虑和担心的事情是自己能否融入团队、能否达到投资人的期待。现在,她的工作广受认可和赞赏。投资人认为:“她一切都做得非常好,完美。我不敢想象滴滴没有柳青,今天是什么样子。”
在当时,这个从未失败过的人,加入滴滴后仍经受了极大压力。要如何从崇尚精英文化的投资银行,进入接地气的O2O创业企业,柳青一度陷入内心认知上的焦灼和迷茫。Stephen称柳青从高盛人身边消失了半年,毫无音讯,而此时的她正努力适应加入滴滴后的自由落体,消除自己的投行气质和可能带来的戒惧感。出差时,她从头等舱降到经济舱,住宿从奢华的四季酒店降到汉庭连锁酒店,就连奢侈品牌的皮包也被她小心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