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熔断机制实施后的第四个交易日,A股再度出现恐慌性下跌,两度触发熔断,沪指大跌逾7%,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则均大跌逾8%,沪深两市继续上演千股跌停。A股1月第一周前四个交易日里,出现了四次熔断。
1月7日晚间,三大交易所发布通知,自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证监会也连夜作出回应,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但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因此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让顶着巨大压力的众多机构松了一口气。
众生 两个交易日人均亏损近16万
两个交易日触发熔断,引发A股市值减少。沪深交易所数据显示,1月7日,沪市总市值为25.98万亿元,深市总市值为20万亿元,分别较前一个交易日减少了2.09万亿元和1.88万亿元,因此,1月7日A股总市值蒸发了3.97万亿元。而此前的1月4日,沪指蒸发近4.2万亿元。照此计算,A股两日累计蒸发超8万亿元。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最新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持有A股的投资者有5026.28万人,照此计算,1月7日当天,人均亏约7.95万元。如果把1月4日计算在内,这两个交易日,让A股投资者人均损失了近16万元。
券商没提前下班反而更忙
1月7日,A股仅开盘了28分钟便提前收市。“券商工作就是好,牛市挣钱多,熔断下班早”的段子再次刷爆朋友圈。对此,多位券商人士表示:“这是没有的事儿。”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高层说,做些能做的和该做的,客户经理安慰客户,券商管理层开会商讨并研究对策。
奔波在一线的券商客户经理则表示,不仅没有提前下班,还要忙着跟客户解释。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北京紫竹桥营业部一客户经理表示,四个交易里四次触发熔断,两个交易日提前收盘,导致很多客户不理解,我们还要加班给客户做一些解释。
中信证券北京呼家楼营业部的一名业务经理称,他接到了几名客户的电话都是问:“是不是股灾又来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技巧,目前更多是要安抚客户的情绪。”
散户看段子求安慰盼利好
“2015年我见识了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千股从涨停到跌停、千股从跌停到涨停、千股停牌,我觉得后面的风风雨雨都能荣辱不惊了。然而2016年这才开始7天,就让我明白自己错了……”一位股龄10多年的资深股民赵先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感叹自己“太傻太天真”。
实际上,在7日A股早早收市之后,面对再一次熔断之后的千股跌停,各种堪称神来之笔的段子在股民当中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
一位“80后”新股民表示,不断刷着朋友圈中的各种段子,其实更像是寻找一种安慰,除了这种“苦中作乐”的方式外,自己确实不知道应该怎么办。2015年有大批新股民当初怀揣财富增值美梦进入股市,在短暂的兴奋之后,迎来的却是资产快速蒸发的现实。面对比2015年市场急跌更具杀伤力的走势,除了无奈以外,大家还有深深的恐惧。
坦承 熔断机制没达到预期效果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称,引入指数熔断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冷静期”,避免或减少大幅波动情况下的匆忙决策,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涨助跌效应;为应对技术或操作风险提供应急处置时间。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但从近两次实际熔断情况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熔断机制又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因此,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邓舸表示,引入熔断机制是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发生以后,应各有关方面的呼吁开始启动的,有关方案经过了审慎的论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熔断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在我国没有经验,市场适应也要有一个过程,需要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动态调整。下一步,证监会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组织有关方面研究改进方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证监会在去年12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引入熔断机制目的是为市场在大幅波动时提供“冷静期”。实践结果却与原来的预想相背离,仅仅实施了四天就宣告终结。
追访 什么触发A股再次熔断
A股时隔两天后再次触发熔断,到底是何原因造成?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那么,是什么引起了这次大跌呢?
市场人士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1月8日到期的大小非减持禁令,管理层此前在股市首次触发熔断之后曾透露将有另行规定减持规则,但之后没有任何实质性政策出台。另外,尽管证监会要求大股东们理性减持,但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公司响应,这给市场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欧美股市的大跌给市场带来压力。离岸人民币7日早上延续此前三天跌势,一度大跌逾650点至6.7600元,也是7日股市暴跌的触发点之一。虽然此后上演“V”字反转行情,但此时A股已两次触发熔断机制,处于收盘状态。
另外,注册制实施进度超出市场预期,注册制实施至少会引起小盘股大幅扩容,对市场构成压力。据相关媒体消息,注册制具体实施方案将于本月落定(编者注:“被报道”的涉事媒体事后已经辟谣)。7日小盘股大量跌停,创业板跌幅高达8.58%,或与注册制的利空有重要关联。
信诚基金(博客,微博)股票投资副总监张光成分析认为,7日的两次熔断,让投资者明显开始恐慌。不过,熔断制度本身并不是A股下跌的根本原因,而是三大利空因素的叠加——熔断机制的实施,市场对大小非减持的担忧以及汇率的阶梯式贬值。不过,从整体来看,大可不必过于悲观。
国泰君安证券宏观分析师任泽平发文称,1月4日的A股暴跌是基本面、资金面等预期改变引发的市场内在正常调整,熔断机制可能引发了恐慌情绪和流动性丧失的相互传染,但不是根本性原因。任泽平进一步解释称,去年11月下旬以来,A股赚钱效应减弱,而且缺少新的利好催化剂,市场本身有内在调整要求,更重要的是,市场增加了新的压力,于是选择向下。
熔断机制起到它该起的作用了吗
7日A股在极短时间内连续触发熔断机制,多名市场人士认为,起到的作用基本上是助涨助跌,这跟原来让市场冷静的初衷相悖。相比上涨,市场下跌更容易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
西南证券(600369,股吧)研究发展中心分析师表示,一旦熔断机制启动,抄底资金就无法再进入股市,当天的行情就被单向固化,市场越来越呈现单边波动的特征。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认为,10%的涨跌停板制已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熔断机制,在此基础上再加设指数熔断机制,弊大于利。另外,A股熔断阈值的设置易引发“磁吸效应”。磁吸效应描述的是当价格接近熔断阈值时,熔断阈值会像一块磁铁将价格加速吸向熔断阈值的现象,其原因是投资者惧怕暂停交易导致的流动性缺失而改变交易行为。中国熔断机制的两级阈值间隔仅为2%,远小于美国的6%和7%。过小的阈值间隔,加上磁吸效应,使得原本是冷静期的15分钟暂停交易,反而成为恐慌期。
两档阈值太接近是否合理
招商证券(600999,股吧)相关人士表示,当跌幅在2%-3%附近,一旦开始下探,跌速很快就达到5%,触发第一次熔断。当恢复交易后,买盘消失,卖盘汹涌,随即触发第二次熔断。从4日和7日的走势对比来看,投资者的学习效应很明显,跌速更快。
该人士认为,前次股灾后的投资者信心脆弱,草木皆兵,快速传播的简讯文化对投资者短期情绪的影响,以及熔断机制中的5%和7%的数值触发了投资者锚定心理。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从1月4日的交易过程来看,熔断机制设定的阈值无意中给恐慌的投资者一个明确的“止损”目标。触发第二档阈值(7%)则仅仅用了5分钟左右,这5分钟的交易时间里沪深股市跌势加剧伴随成交量显著放出,显然是投资者赶在触发第二阈值前卖出所致。
宽心国家队不退出,1月份不会有减持
面对1月8日大股东减持解禁大限的到来,市场期待的减持新规终于在7日姗姗来迟。证监会称,出台《减持规定》,并不意味着中国证券金融公司等“国家队”即将退出,其稳定市场的职能也不会发生改变。
记者注意到,《减持规定》要求,“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需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减持计划”。有业内人士表示,《减持规定》从1月9日开始实施,而减持计划需要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这就意味着今年1月份不会有减持行为发生。
原先的减持禁令1月8日正式到期,被市场称之为“洪水猛兽”。统计显示,此次可减持的最大规模约为1.2万亿,占比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5.5%。公开信息显示,自去年11月底以来已相继有印纪传媒(002143,股吧)、易联众(300096,股吧)、牧原股份(002714,股吧)、金贵银业(002716,股吧)、东方电缆(603606,股吧)、罗顿发展(600209,股吧)等1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了禁令解除后的减持计划。市场在熔断的搅局下已伤痕累累,如果再出现大股东扎堆减持的局面,无疑是雪上加霜。
“完全暂停”超预期
在证监会作出完全暂停熔断机制前,业界普遍认为最好的结果是取消7%阈值,保留5%阈值。
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资管负责人称,监管层完全暂停熔断机制,确实超越业界预期,预计给市场带来较大正面作用。
北京一家券商资管负责人也表示,5%和7%阈值太近,没给市场各方考虑的和实际交易的时间和空间,监管层的最终决定说明,监管层对市场的呵护超越市场预期。
私募界对证监会完全暂停熔断机制持肯定态度。成泉资本董事长胡继光表示,7日市场已经到了流动性枯竭的地步,买盘进不去,卖盘出不来。如果再不暂停熔断制度,后续止损盘就会给市场持续带来巨大风险。监管层暂停了熔断机制,一方面表明国家对股市的呵护,以及资本市场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相信更有利于聚集人气;另一方面表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流动性压力缓解
因熔断机制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无疑让不少基金经理在操作上显得畏手畏脚。
沪上一近期大规模加仓的基金经理坦言,原本今天(7日)收盘后仍在担心若8日市场再度出现急速下滑,高仓位的压力将直接倒逼其应对蜂拥而至的赎回申请,而紧缺的现金头寸则让其不得不大规模抛售优质个股。
沪上一家私募基金投资总监表示,若熔断机制持续执行,市场磁吸效应将随着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流动性将非常快地丧失,现在可以安下心应对接下来的操作。
不仅公募基金逃过一劫,私募和资管也纷纷大呼得救了。
上海某大型私募投资总监表示,资管产品设计的清盘止损线,会使市场积累很大的抛压,进一步加剧市场下跌,“在市场下跌通道中,失去流动性会积累问题,出现‘堰塞湖’现象,加入卖出阵营的基金会更多,市场抛压更大。”
沪上一家私募投资经理透露,已有多只私募基金逼近红线,现在终于在垂死线上死而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