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的滥用问题再次映入公众视线。不得不说,这已是老生常谈。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 近些年,一批科研单位频发贪腐,引发各方对科技经费投入方式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
60%的会议、差旅费确实高得离谱。官方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312万亿元。而较早前更有专家预测,去年全国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不会低于1.5万亿元,若其中60%全部投入差旅费用,对于资金的浪费程度可想而知。
实际上,这类费用原不应如此之高。美国《科学》杂志此前撰文展示了密歇根大学一名学者的科研经费使用明细——在超过100万美元的支出中,其差旅费为10024美元,占总经费支出的0.87%。
尽管这只是个例,但0.87%与60%的悬殊差距确实令人咋舌。而中国的这一问题仍然体现出对于科研经费用途监管的缺失。
就在2014年,教育部通报4起科研经费使用违规违纪典型案件,5名大学老师骗取科研经费1600多万元。而另一案例中,曾有某科研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49.75%。
以上案例属于极端情况,但也显示出普遍性风险的存在。目前,我国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仍处于“九龙治水”的局面,同时其中充斥着主观性与随意性。另外,我国仍然缺乏健全的预算、会计和审计机制,这使得滥用科研经费的情况一再发生。
目前,我国官方对于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加强监管。日前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修订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有望改变不合理的现状,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率。同时相关部门正在对资金使用实施“痕迹管理”,提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监督的水平。
管理层面的完善对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确实重要。不过,相关的手段在近几年已使用多次,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应该改变科研经费投放的方式?
在过去,我国的大部分科研经费是被定向投给了高等学府或国家科研机构,而非民间科研团体。而在大众创业、万民创新的现在,应充分发挥民间企业自主研发的主观意愿与客观需求。
因此,推动企业科研进阶,补齐企业的创新短板刻不容缓。相关主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不妨考虑将科研资金与市场进行合并,将更多的资金投放于民间市场,鼓励全民科研创新,调动全社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