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人民币成功加入SDR(特别提款权),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货币篮子里的第五种主权货币。对此,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和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围绕这一事件将带来的影响进行独家专访。
“入篮”将产生长期效应
记者:人民币加入SDR备受关注,将会对国内金融、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连平:好处是非常多的。一方面,它有利于企业走出去,例如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资本输出等。同时,企业的跨境投资、交易、收购、兼并,购买资源、劳务、技术,获得市场等方面所承受的汇率风险也会有所降低,还可能获得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加入SDR也将提高我国居民国际支付、投资(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的前提下)的便利性,有利于国内投资者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和交易。
宗良:人民币加入SDR对国内金融改革的影响将首先体现在国内利率和信用市场上,也将更好地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
连平:事实上,人民币加入SDR既有象征性意义,也有实际意义。从短期来看,象征性意义可能会比较直接和快速地显现出来。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人民币目前还未达到基本自由兑换的程度。加入SDR之后,这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可能会有一些具体要求,如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人民币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开放、资本的跨境流动和货币可兑换方面限制的大幅度放松等,将产生长期效应。当然,这方面改革也与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有关目标不谋而合。
记者: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什么影响?
宗良:加入SDR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改革中的一个宝贵契机,以需求加快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进程,做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最终达到使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的目标,并能够更加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连平:对人民币国际化会产生示范效应和倒逼效应。人民币加入SDR前后,中国已采取并将继续采取的一系列促进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的措施,会反过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加入SDR实现共赢
记者: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民币加入SDR,对于态度一直都比较积极的IMF来说意味着什么?
连平:时至今日,中国已稳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席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到三分之一,缺少中国参与的SDR或任何其他国际金融机制,其代表性和公信力都将大打折扣,IMF也不例外。
宗良:IMF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让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SDR篮子货币的调整需求相匹配。当今,IMF改革的相关议案无法顺利通过、频频受挫,主要是因为美国持有的一票否决权,这很不正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努力推进IMF改革,连同各个成员国继续敦促美国做出对全球发展有利的选择。人民币加入SDR将在这一改革的特殊时点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并加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参与,有利于IMF份额与投票机制修改这一目标的最终达成。
记者:甚至对整个世界的经济金融格局也有一定影响?
宗良:大家一直都在提人民币加入SDR是一个多方利好的事情。对于IMF来说,人民币加入意味着未来人民币将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共同成为SDR的货币篮子货币,反映了IMF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共同诉求,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货币占有了一席之地,改变了过去该篮子只有发达国家货币位于其中的历史,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动的最新动向。除此之外,人民币的加入也提升了SDR在全球交易中的认可度和活跃度,为全球流动性补充提供了新的渠道。
连平:鼓励人民币加入SDR,有利于增强中国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黏性”,加快中国在金融开放和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方面的步伐。未来当国际金融市场出现重大的动荡时,中国货币当局还可承担维护市场稳定的义务。作为大国,中国有责任来维持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宗良:的确,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弊端,过于依赖美元的体系不利于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国际社会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不断加强,加强SDR的作用成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人民币加入SDR将为国际金融体系变革、发展和稳定注入新的重要活力,为全球经济金融稳定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加入SDR
将开启人民币国际化新篇章
记者:刚才两位也提到了,人民币加入SDR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推动作用,能否具体谈一谈?
宗良: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获得了官方背书及正式认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资和储备资产的地位,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另外,其也将助力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为国际间经贸往来提供方便。
记者:这种影响会有多大?
连平: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人民币加入SDR对于整个中国未来的金融开放会发挥积极作用,但我们不应把它在短期内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无限地放大。应该看到,加入SDR给人民币坚挺带来的支撑作用,会是一个长时期演进过程。从2009年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在贸易支付结算领域取得到了长足进步,目前已经占到了不低的比重。但同时,人民币在金融交易和储备货币领域中的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接下来人民币国际化要进一步推进,需要对作为储备货币工具和金融交易工具这两方面功能不断加以拓展。
记者:就近两年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情况与重视程度,未来其发展及推进重点又如何?
连平:储备货币工具功能应该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人民币币值稳定程度。人民币加入SDR也必定会促使各国官方机构在其储备构成中考虑增加人民币比重。
未来,进一步扩展人民币在金融领域中的运用则可能被作为重点推进,如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交易货币、信贷货币等。在金融领域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新的阶段,其难度要比贸易支付结算阶段要更大,受制于制度因素、金融市场开放、货币可兑换以及各国能否接受等因素,关键取决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进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预计人民币加入SDR随后几年,我国资本项下的开放步伐可能加快,同时,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以及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完善都将成为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向。在“十三五”期间,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全球排名第三的国际货币。
宗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等相关内容,因此,应该会在三方面取得比较大的进步。一是支付结算功能可望取得重大进展、地位稳步提升,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地位将持续增强,预计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我国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其次,未来5年投融资交易有望呈现爆发式增长。人民币加入SDR将刺激人民币投融资、外汇交易,全球对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需求将增加,并将促进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最后,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全球储备货币选择。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方向将是以美元、欧元、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随着人民币加入SDR,未来5至10年,人民币在全球国际储备的比重有望达到10%左右。
连平:我想强调的是,加入SDR,不是人民币国际化所要走的第一步,更不是其结束的标志,而一个开启新篇章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