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肖玮 南淄博)在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上海自贸区再度成为关注焦点。会议明确,要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试点,在上海自贸区范围内和已有经验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程度,研究启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
会议还指出,要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试点相结合,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支持依法设立境外股权投资基金。
实际上,上海自贸区成立两年以来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特别是扩展区域正式运行之后,上海自贸区在跨境人民币结算及金融交易平台的搭建上取得明显成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本月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上透露,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已达6900多亿元,占全市37%,目前累计已有198家企业发生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资金池收支总额2500多亿元。
另外,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也已正式运行。包括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金融交易平台都已正式运行。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在此前就曾表示,与其他试验区相比,上海自贸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应该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联动机制。自贸区是中国参与世界竞争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快试验区内投融资汇兑和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化的政策探索,尽快形成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金融制度框架,这样才能吸引海外金融资源流入。
其实,国家金融部门一直没有放松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关注。早在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就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在此之后,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先后出台了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外汇管理、分账核算业务、审慎管理等七项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