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前置性措施,相当于环境保护的一道闸门。但这道闸门屡屡被一些违法违规的“红顶中介”冲破。
10月13日,环境保护部通报称,根据近期开展的2015年度对部分省区市环评机构的检查结果,总体上看,环评机构从业行为进一步规范,多数机构能够在资质、人员和质量方面达到要求,但仍有部分机构存在环评文件编制质量低劣、环评工程师挂靠等问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6家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较差的机构,近日被环境保护部责令限期整改。
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介绍说,根据环评资质管理有关规定,环境保护部决定:一、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6家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较差的机构予以限期整改;二、对存在挂靠行为的吴冬梅等16名环评工程师给予通报批评,记入环评诚信信息系统;三、对涉及人员挂靠的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等7家机构予以限期整改;四、对环评工程师数量达不到要求的忻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等53家机构取消环评资质或降低评价等级、缩减评价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项目违规上马,也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评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前置性措施,相当于环境保护的一道闸门。但这道闸门屡屡被一些违法违规的“红顶中介”冲破。
近年来,“环评乱象”饱受社会诟病。去年底,中央第三巡视组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称,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应限期完成环评机构脱钩改制,规范环评技术服务市场。
根据环境保护部今年3月印发的《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2016年底前,全国环保系统所属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完全脱钩,其中环保部部属单位全资或参股的8家环评机构,2015年底前率先脱钩,逾期未脱钩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程立峰说,目前环境保护部正在开展全国范围的专项整治行动,将继续严厉打击环评资质出租出借等违法行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6号)已颁布,将于201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环保部门将以此为契机,全面强化环评机构监管,对环评文件质量低劣的机构和编制人员,一经发现,负责审批环评文件的环保主管部门均有权直接处理、处罚。
程立峰表示,推动环评技术服务业健康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环评机构应本着对社会、对环境、对自身负责的态度,守法守规、规范从业、健康发展。同时,欢迎广大公众对环保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积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