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科学家真会演讲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记者 杨眉 |大连达沃斯现场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杨眉 摄
9月11日下午13点30分,2015夏季达沃斯进入结束倒计时,但会议日程依然排的满满的,其中不乏一些高端、窄众、另类的高科技小型会议。“人的意义”便是被安排在新领军者村内科技区的一个半封闭式会议。《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以媒体领袖身份有幸准入。
“从神经科学到微生物学,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如何重新定义人的意义”。生僻、高冷等会议提示,一步到位就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和猎奇心。
但出乎意料的是,现场的演讲不仅不高冷,还很时尚、通俗,甚至是幽默。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杨眉 摄
开场后的大波浪金发女郎主持人的登场,瞬间冲淡了科技类主题会议的晦涩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杨眉 摄
三个外国科学家的演讲,基本是看图说话式的美图分享;而冷不丁现场放出的某国语言对话或噪音,又让听讲者忍不住笑出声来。
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经这些好玩的外国科学家的讲解,一下子变成了通俗的聊天话题。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 杨眉 摄
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性——4个月、6个月的婴儿分别如何接受声音;双语环境的婴儿能通过读唇识别声音;如果你对现场播放的两种声音不能听出是同一种语言,演讲者便开玩笑说“这证明你老了”。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 杨眉 摄
抑郁症——如何判断有情感障碍的人,生物学的检验与行为方式的描述,都很重要。此演讲者对此领域的研究始于1987年。他自称这一年值得纪念,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大股灾、这一年麦当娜正准备开始她的演唱生涯顶峰......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杨眉 摄
微生物污染后如何治疗——演讲者说他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紧张的小白鼠的基因,注入一个安静的小白鼠体内后,安静的小白鼠也表现的紧张不安。另一个实验证明,孕妇的眼睛与普通人的也不一样。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