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大盘分析 >> 大盘分析 >> 正文
3700点争夺战打响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5-8-5 10:04:00 点击数:216
分享到:

多空激烈争夺3700点 西藏板块快速拉升

多空激烈争夺3700点,西藏板块快速拉升。

沪指午后围绕3700点展开拉锯战,截至发稿时,报3721.33点,跌幅0.95%,深成指报12612.11点,跌幅0.78%。

盘面上,西藏板块再度拉升,氟化工、物流、马歇尔计划等板块表现强势,白糖、在线旅游、足球、互联网彩票等板块跌幅居前。(来源:中国网)

3700点上方留意四个观察点

在连续调整数日后,周二沪深两市迎来超跌反弹,上证综指上涨逾百点,重新站上3700点。深成指涨幅超过500点。与之相比,弹性较大的中小板和创业板指分别上涨4.56%和6.12%。分析认为,8月没有开门红,而周一的星线是启明线,必然能换来一根长阳,周二应验了。市场短期反弹后,大盘仍面临中期压力,如受到周、月、季趋势线指标MACD等死叉影响,这个长阳能否开启反弹之门,仍有待观察。

观察点一:救市是否继续升级。自从7月27日阴跌后,大盘已经在底部震荡了6天,从时间节点上看,面临着重要变盘日。在行情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昨天管理层再次亮出三道救市金牌:第一,沪深交易所融券规则T+0改为T+1;第二,继前期14个异常交易账户被限制后,昨日四大超级散户账户也被限制交易;第三,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称即日起暂停融券交易,证监会也严查高频交易涉嫌违规行为。

观察点二:大盘是否需要补量。沪市全天成交量仅4640亿,仍是近期的地量水平。这种地量与长阳线,形成了一个反差,是一种背离的信号,如果不能够补量,则仍将以反弹对待。周二的阳线实体比上周大,并且已收复5日均线。最关键的是,以最高点收盘标志多头能量猛烈,所以积蓄的做多能量将直接喷发,冲高潜力较大。

不过,也有研究认为,沪市近期成交量创出自今年3月初以来的地量水平是大盘运行节奏发生变化的前兆。由于趋势线指标中的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中的DIF与DEA短期技术指标已经死叉向下,如果该指标周线和月线轨迹也显示死叉,则显示阶段性的持续反弹需要量能配合,否则其反弹的时间与空间均较为有限。因此,作为投资者而言,密切关注量能变化格外关键。

观察点三:股指是否攻克两个重要点位。昨日盘面走得非常强势,沪指大涨3.69%,创业板暴涨6.12%。均线上看,大盘周二翻上5日均线,指数站上3700点。不过也不应该过于乐观,指数上方依旧有大量均线压制。接下来,沪指在周三、周四两天的强阻力主要是体现在20、30日均线位置,大约为3830点和3920点,整个反弹要演变成更大级别的反弹甚至反转,首先要攻克这两个重要点位,否则只能是以反弹视之。

观察点四:个股分化是否持续加剧。目前个股走势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回踩之后,有不少个股已经提前完成了二次探底,接下来这些个股还会向上走独立的二次反弹行情。因此,后期大盘即便继续震荡筑底,个股机会依旧存在,这就需要有较好的趋势研判能力以及个股的选择能力。

盘面上,周二涨停个股600多只,其中次新股有56只,军工股49只,电子信息股87只,不少都是互联网、大数据和网络金融题材股,央企改革概念股有27只,软件股15只,智能机器股17只,迪士尼概念7只,3D打印股14只。这些热点通常弹性较好,一压就蹦,但持续性较差,热点切换快。(来源:证券时报)

张忆东:5年大牛未走完 救市创造罕见做多环境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

内容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部分,中期A股行情大格局的看法——牛市休整期、修复期,有保有压的震荡市格局,产生结构性行情。第二部分,对于短期行情的看法以及反弹机会。总结如下:

1、当前A股市场处于救市背景下的一段可操作的反弹行情。震荡市格局下,想炒趁早,不炒拉倒。故此次反弹启动之初,建议机构投资者趁早参与,把握好节奏。

2、反弹的核心逻辑依然是“救市”改变了股市短期多空力量,“国家队”对于行情的主导性越来越强,悲观者作为“空头”已经失去了做空的筹码从而被动地变成了潜在的“多头”,而滑头作为观望的大多数会随着反弹而改变预期。

3、反弹的节奏来看,股灾之后投资者情绪呈现“惊弓之鸟”状,持股意愿不坚定,行情在投资者的犹豫中继续展开。

4、投资策略:机构投资者应该尽快适应震荡市行情,立足斯诺克的打法,积小胜为大胜。震荡市正是交易型“老手”大显身手的阶段。而作为非交易型投资者,建议秉承震荡市的底线思维,与大众情绪适度做些逆向,保持能忍受的风险敞口,在震荡市的底部区域(大盘3373-3600)怀着怜悯的心买入,在相对低位时保持勇敢、适度积极,而当反弹到市场再度亢奋时再优化持仓结构和比例。

5、值得参与的短期反弹机会——立足基本面和政策面的确定性,寻找筹码松散之处进行突破,规避“堰塞湖”类股“跌深反弹”的诱惑(具体行业见正文)。

6、中期展望,牛市步入休整期,牛市的基础还在,只是需要被修复、被巩固。相对活跃的资本市场助推经济转型,有保有压的震荡市,结构性、大分化行情。

第一部分,中期A股行情大格局——牛市休整期、修复期,有保有压的震荡市、结构性行情

近期有些朋友“多翻空、悲观看熊市”,相比较之下,我们关于“牛市盘整期、修复期,震荡市、大分化行情”的观点就显得很积极、乐观了。

大家都记得,我一直认为这一轮的牛市是5年的大周期,但是此轮全面牛市行情不会是一路疯牛,而是三个阶段:牛市—盘整市—牛市。4月初兴业春季策略《财富险中求》鲜明提出,第一阶段是从去年到今年二季度,二季度为牛市第一阶段的最高潮,并会经历“小尖顶”调整和“大尖顶”调整。第二阶段,是季度性甚至年度性的调整、震荡,为牛市修复期。第三阶段又是持续数年的上涨。

所以,我在6月初中期策略《养精蓄锐》提出“下半年行情换档为震荡市,行情类似1996-2001年5年牛市中的第二阶段即1997年7月至1999年5月初的阶段,是季度性甚至年度性的调整、震荡”的判断。

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演,但是常常很相似而值得借鉴。1996年到2001年牛市节奏就是“牛市—盘整市—牛市”,和当前的宏观背景相似,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利用资本市场来盘活存量、推动改革和转型。当时,第一阶段“疯牛”,大盘指数从1996年初的512点上涨,涨到1997年5月初1510点。第二阶段盘整市,上证大盘初期调整30%多而构成的低点后面被多次回探,但都没有显著打破,从而,构建出底部区域,支撑结构性行情,特别是并购重组股的行情是很强的,为国企脱贫解困服务。第三阶段,1999年“5.19”行情为起点,掀起新一轮长达两年的牛市行情。

为什么立足中期,主板的行情依然是牛市修复期而并非大熊市?因为,此轮长期牛市的基础还在,只是短期受到损伤而需要被巩固而已。因此,中期来看,战术上可以灵活一些,但是,战略上还是应该保持乐观、积极,搞活资本市场。

首先,核心逻辑——这轮是“被利用的转型牛市”,从这次牛市的巨大力度来看,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是,股灾以及短期权宜之计的救市使得转型牛市的基础受到损伤,需要时间来整固。

一方面,虽然并购重组的正反馈还在,但是,股灾之后,估值体系面临重新构建,至少市值泡沫和估值泡沫太大并不利于“以股换股”并购;另一方面,IPO暂停和再融资放缓,以及推出注册制和战略新兴产业板所遭遇的阻力,也不利于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和创业领域的优化配置。

现在的宏观经济格局下,过去三十年所走的那条路是银行信贷加上土地财政,这条路老早就走不通了。而转型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经济转型,就需要有一个相对活跃,能够盘活存量,推动创业和创新,能够有造血功能的股市。

以主板、创业板、三板、PE、VC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和创新创业的核心高地,活跃的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把一个廉价的资金、资源通过资本市场优化配置给产业资本,促进产业资本的发展创新,形成正向反馈。

其次,低利率环境仍在,有利于资产价格的表现,只是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观望期,放松力度不会比上半年更大。

第三,社会财富再配置的角度,股灾之后的风险偏好有所降低、“杠杆牛”需要休整,但是,从股票占居民家庭财富的比例、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权益类投资占比、证券化率率等指标来看,股票资产配置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

第四,做一个类比,牛市修复期的主板行情就像这两年的经济增长GDP一样,是稳中求进、守住底线、结构调整,而不是大破大立、深蹲起跳。因为,中国是个大国,而且未来3-5年是我们经济转型和改革的黄金机遇期,不能随便浪费了。加速经济转型的国家战略,最好的牌就是利用资本市场推进中国经济转型。

总结一下,中期展望——行情属于牛市的修复期,并非大熊市,而是有保有压的震荡市、结构性行情。中期的投资机会——顺应震荡市,顺着受益于经济转型的大逻辑精选最优质的股票,阶段性配置基本面和政策面确定性高的资产,适度做波段。新型工业化、新兴消费服务、新能源、互联网新模式等为代表新兴产业的产业趋势继续看好,但是行情将呈现大分化,短期也许不断会有跌深反弹,然而,中长期趋势性上行的大机会还需要等待,等待战略新兴产业板以及之后的新经济代表性股票特别是“中概股”回归,也等待估值体系重建、IPO和再融资重启“堰塞湖”泄洪之后。

第二部分:对于短期行情的展望——反弹窗口期的可操作性机会

短期角度,我比大多数人乐观,因为,我一直秉承的投资框架是判断特定时间阶段的主要矛盾。现在这个阶段A股市场还不算是正常市场,而是严重股灾之后救市维稳下的市场,这个阶段行情的主要矛盾,或者说我们看反弹窗口的核心逻辑依然是“救市”行为改变股市多空力量短期的博弈地位。

我们今天提示下阶段反弹是机构投资者可以操作的机会,正是从救市改变多空筹码博弈的这个短期核心逻辑出发而得出的判断。

首先,近期作为多头的“国家队”对于行情的主导性已经越来越强,自由流通市值仅有19万亿,但是,证金公司、社保、券商以及部分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泛国家队”在近一个多月的持续救市过程中低位锁定了大量的筹码,我们简单测算可能接近甚至高于自由流通市值的10%。

现阶段市场人士担心“国家队退出”,其实是杞人忧天。考虑到本次股灾的严重性及其对投资者情绪的打击,预计国家队的维稳行动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最终证金公司也未必需要明撤,完全可以将低位接的蓝筹股筹码划拨给社保、养老金,代表全民持股。

其次,而悲观主义者作为“空头”已经显著减仓而失去了做空的筹码从而被动地变成了潜在“多头”。

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仓位不高。私募基金的仓位普遍极低;保险、公募机构普遍仓位在较低位置,恐慌性赎回潮已经结束,短期在讲政治的背景下,整体仓位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

另一方面,股灾之后,监管层清理场外配资,目前基本告一段落,做空压力已经结束;而场内“两融”余额短期经历去杠杆之后也将趋于平稳,结合海外经验,两融余额对流通市值的占比约为2%-5%,中国当下1.3万亿两融余额对41万亿流通市值的占比相对合理。

第三,此前一系列的“救市”政策给市场创造了历史上罕见的做多环境:IPO暂停、再融资放缓,产业资本(大股东、持股5%以上的股东)被规定6个月内不允许减持,而且鼓励增持。

当然,我这里插一句,我们现在已经从“呼吁救市”转向呼吁尽快转向“国家队守住底线+市场化手段主导、持续推进改革”,因为救市已经成功,救市是救急,我们6月29日呼吁抗洪救灾是因为看到市场失灵,流动性缺失而导致去杠杆无法完成,从而形成了流动性挤兑的恶性循环及其相关的金融机构潜在风险。

现在流动性风险已经化解,国家队只需要真金白银守住大盘底线即可有助于稳定人心,但是,一些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的权宜之计有待商榷,可能是好心帮倒忙,应该早点退出,让市场机制来正常运行,比如,IPO也可以尽早地、有序地恢复,IPO的打新和炒新效应对于激活市场是有帮助的。

第四,现在大盘依然处于相对低位,而“滑头”作为观望的大多数将会随着反弹而改变预期。

股灾之后投资者情绪呈现惊弓之鸟状,因此,反弹的节奏来看,行情在投资者的犹豫中继续展开,但是,至少短期还不到“滑头”大规模获利回吐的时候,依然属于支撑反弹持续的好时机。

因此,当前在此次反弹刚启动之时,我们建议机构投资者抓住时机、把握好节奏,趁早参与。

正如我们在《震荡市中的底线思维》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投资中,最需要想清楚的是指数波动的底限在哪里?今年7月9日的低点大概率将是未来数年底部区域”。在中期震荡市的格局下,面对以后的反弹时间窗口,如果想参与反弹,都需要趁早,否则会很尴尬。

机构投资者应该尽快适应震荡市行情,震荡市行情的投资,应立足斯诺克的打法,积小胜为大胜。震荡市是交易型“老手”大显身手的阶段。而作为非交易型投资者,建议秉承震荡市的底线思维,与大众情绪适度做些逆向,保持能够忍受的风险敞口,在震荡市的底部区域(大盘3373-3600)怀着怜悯的心买入,在相对低位时保持勇敢、适度积极,而当反弹到相对高位(大家再度亢奋YY)时再优化持仓结构和比例。

机构投资者值得参与的短期反弹机会——立足基本面和政策面的确定性,寻找筹码松散之处进行突破,而规避 “堰塞湖”型机构重仓股的短期“跌深反弹”诱惑。

具体而言,(1)短期基本面的确定性,包括,行情景气度高的养殖、白酒、餐饮旅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航空等;也包括攻守兼备、估值和盈利匹配度高的金融、医药等行业的二线蓝筹股。(2)受益于“稳增长”政策加码的领域,包括,水泥、环保PPP、建筑、管网、电力设备和清洁能源、冬奥会和京津冀等区域相关的基建、受益于其他重大工程项目的公司;(3)波段操作政策面的确定性:军工、国企改革;(4)短期有股价安全边际,长期跟着产业资本:并购重组、近期被大股东/高管大幅增持、举牌的股票。(来源:兴业证券)

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危机中改革

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金融危机与改革》一书中写道,金融危机是推行全面改革的难得契机。

张育军认为,金融危机总是不可避免、周而复始地发生。不要幻想消灭危机,也不必害怕危机,最重要的是做好应对准备。

他在书中提到,大萧条后,美国政府重拳出击,严厉整顿银行和证券业体系,确立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框架,为美国金融体系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全面推进金融改革,特别是《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的出台,被视为继大萧条时期《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颁布以来对美国金融业影响最深远的监管改革法案,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美国金融体系的第一次大规模修正。

由此,张育军认为,金融危机是推行全面改革的难得契机。他警告称,一旦危机平复,政府及社会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各方分歧牵制决策,改革阻力重新加大,社会矛盾及问题也会延迟解决。

以下内容节选自《金融危机与改革》前言部分:

经济发展在扩展与紧缩中周期性更迭,而金融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如果说世界是一部金融史,那么毋庸置疑,它一定也是一部金融危机史。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把握危机演变的规律将不必要的伤害减至最低,是政府、企业与个人都要做的课题。今天让我们看看双料博士、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谈谈如何在危机中改革。

在过去的100年里,伴随人类金融活动的不断深化,金融危机爆发频率显著增多。过去400年,全球发生了至少68次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如果把各种局域性、影响略小的危机算上,将远超这个数字。回顾人类探索发展金融业的漫长历程,金融危机始终如影随形。如果说世界是一部金融史,那么毋庸置疑,它一定也是一部金融危机史。

人类的局限性在于,漫长的金融史见证了一轮又一轮金融危机暴风骤雨般的残酷洗礼,却始终无法避免危机的再度发生。马克思指出,经济运行存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轮回变化。西方经济学中无论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还是熊彼特的综合性周期理论,都试图揭示经济发展在扩展与紧缩中周期性更迭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金融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在经济走向繁荣的过程中,投资者乐观、情绪高涨,资产价格上升,投机行为开始盛行。当社会中的投机力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开始出现泡沫。泡沫持续膨胀,经济和金融中的总供给大大超出总需求,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且难以持续。人们由乐观狂热转向犹豫怀疑,这个时候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可能会引发市场信心的坍塌。随后,恐慌情绪四处传染、蔓延,资产价格在竞相抛售中一轮又一轮地下降,市场流动性出现紧缩甚至枯竭。人们陷入绝望,情况进一步恶化:大量企业破产,银行遭遇挤兑,股市大幅下挫,甚至连整个金融系统都开始瘫痪。这正是在经济大潮的周期性涨跌中金融危机形成和爆发的典型图景。

在周而复始的金融危机中,尽管每次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与演变历程各不相同,但正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总结次贷危机教训时引用马克·吐温的名句所指出的:“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 危机故事的开始,总是充满了逐步生长的大众性癫狂。大宗商品、公司股票、房地产、运河、铁路、矿产、债券、货币,甚至郁金香和彩票等都曾经成为投机标的,被人们热情追捧。危机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上升,投机盛行,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债务杠杆提升,政府自律性放松,市场脆弱性不断增强。无论故事一开始讲得多么美妙动人,结局总是冷酷无情的。郁金香泡沫破灭后,一些品种的郁金香甚至跌到最高价位的0.005%,千百万人倾家荡产;大萧条时期,仅在1929-1933年,美国25000家银行中就有11000家破产,约900万储蓄账户消失;在拉美金融危机中,阿根廷1989年的通胀率达到3079.8%,1990年达到2314%,民众辛苦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对于所有的金融从业者来说,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就是,要通过深入研究金融危机,把握危机演变的规律,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政府、企业、家庭与个人都能采取行之有效、有针对性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与痛苦。

金融危机的六个共性规律

卡门·M·莱因哈特与肯尼斯·S·罗格夫两位学者在对800年间亚、非、欧66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史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无论每次金融危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但其实并“没什么不一样”。我在考察美国次贷危机的过程中,也经常有同感。其中得出的一些观察结论,并非次贷危机独有。它们或隐或现于历史不同时期形形色色的金融危机背后,或许体现了金融危机的共性规律。

第一,金融危机总是不可避免、周而复始地发生。观察西方经济发展史,经济周期必然伴随着不同程度与范围的金融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都发生于重大技术革命之后,承接了技术长周期推动的经济繁荣之后的必然收缩,体现了生产要素周期性变革的深层影响。政府交替与政策更迭带有周期性特征,公共政策很难超脱当时的经济情景和舆论民意,通常倾向于短期化,金融监管政策也经常在强化和放松之间周期性摇摆。如果更深刻地考察,金融危机根植于人类的本能缺陷。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恐惧、健忘、侥幸与群体性盲目,使经济金融活动无论涨跌永远都会过头,所谓的理性运行总是遥不可及。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总结说,金融危机无法避免,在一段持续的繁荣期后,人类本性总是会重蹈过度投机的覆辙。因此,不要幻想消灭危机,也不必害怕危机,最重要的是做好应对准备。

第二,资产的流动性强弱决定了经济危机周期的长短与频率。资产泡沫是金融危机从不缺席的前奏。大萧条前,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1920-1929年经历了为期10年的暴涨。次贷危机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在1991-2009年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周期。再拉远一点儿看,尽管郁金香泡沫投机癫狂的时间只有两三年,但从16世纪末郁金香泡沫的积累开始算起到1637年泡沫破灭,历时近40年。一个浅显的考察结论是,标的资产流动性越强,泡沫形成的速度越快,周期相对越短,反之则周期越长。货币、股票等流动性强的资产小周期通常为3-5年,大周期则在10年左右;大宗商品、房地产等流动性也较强,小周期为5-10年,大周期一般在20年左右;艺术品与稀有商品流动性较弱,小周期为10-20年,大周期通常在30年左右。同时,泡沫的形成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货币供应量、利率政策密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大大加速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灭。

第三,金融危机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关联性与系统性。尽管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始于不起眼的偶发事件,但任何危机都不是单一因素就可以完全解释的,也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涉及宏观政策、市场监管、行业风控、参与者行为心理等一系列因素。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机构的风险高度关联,而且传染极快。个别金融机构发生风险,必然影响交易对手、客户和其他类似机构的心理,往往由慢到快、由小到大迅速扩展。一旦牵涉具有广泛关联的大型金融机构,就会对原本脆弱的市场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市场运行机制与市场恐慌心理相互强化,加剧金融市场动荡,放大市场风险,最终形成系统性、全面性危机。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和把握金融风险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当重要个体发生风险时尽早救助流动性,切断危机信息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播渠道,避免系统性的金融恐惧引发全面风险。

第四,市场出清速度决定金融危机时长与复苏能力。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在应对政策和改革措施等方面存在多种选择。只有决策迅速、行事果断、执行有力的政府及时采取破产重整、政府接管、并购重组等方式,真正做到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第一时间处理爆发风险的金融机构,才能避免风险“毒瘤”的持续恶化和扩散,赢得金融体系的复苏和新生。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及时推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来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直接注资接管“两房”,推动金融机构收购贝尔斯登、美林证券,为包括雷曼兄弟在内的众多机构申请破产保护提供支持。尽管部分举措广受争议,但这一系列政府行动及时利落地处置了问题机构,提振了市场信心,抑制了风险扩散,对于美国金融体系尽快摆脱危机泥潭、实现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反观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反应迟缓,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相对保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取了掩盖、拖延的态度,对于已经陷入瘫痪的金融机构,不断打“吊瓶”以防止其破产,没有及时彻底出清不良资产,出现了大量效率极为低下的“僵尸银行”及“僵尸企业”,加剧了经济衰落,最终酿成“失落的20年”的苦果。

第五,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政府大有可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但通过深化对金融危机共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政府可以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预见性与有效性。政府可以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做好应对危机的政策储备,引导市场预期,缓解社会恐慌;果断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切断危机的关联及传染渠道,减弱危机强度;通过临时监管干预以及利率、汇率等金融政策工具拖延或转移危机,以争取时间和空间。次贷危机爆发后,作为研究美国大萧条的资深专家,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吸取大萧条中政府应对的经验教训,倡导积极货币政策,通过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同时与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等人创造性地规划和实施了一系列危机救助方案,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取得了积极效果。大萧条期间,道琼斯指数花了26年才回到危机前水平;次贷危机后,道琼斯指数仅用了5年就走出阴霾,并创下历史新高。这说明政府的有效应对可以减小危机损害,使经济金融体系更快地应对危机冲击并恢复生机与活力。

第六,金融危机是推行全面改革的难得契机。每一次金融危机后都会产生一轮全新改革,最深刻的改革往往产生于最严重的危机之后。大萧条后,美国政府重拳出击,严厉整顿银行和证券业体系,确立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框架,为美国金融体系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全面推进金融改革,特别是《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的出台,被视为继大萧条时期《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颁布以来对美国金融业影响最深远的监管改革法案,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美国金融体系的第一次大规模修正。美国谚语说:“没有彻底坏掉之前,就不要修理。”危机产生的巨大损害与冲击,倒逼政府决策部门、市场主体、社会民众避开政策立场分歧、意识形态纠缠、政治利益考量,从切肤之痛中形成推动改革的强烈意愿和共识,迅速推进平时举步维艰的改革。只有伤得越深,改革才能越坚决、越彻底。一旦危机平复,政府及社会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各方分歧牵制决策,改革阻力重新加大,社会矛盾及问题也会延迟解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危机是改革的最佳助推器,危机时期是推进改革转瞬即逝、不容错失的重要机遇期。

次贷危机的五个启示

一是宏观政策要注重审慎平衡。次贷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领域,但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住房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政策失调是引发危机的首要原因。2000年以来,由于互联网泡沫破裂、政府减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因素,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巨额的财政赤字加上全球贸易失衡,给美国采取债务货币化的手段增添了动力。美联储于2000年开始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货币供给长期保持宽松状态。与此同时,“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导致住房抵押贷款标准不断放松,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低利率、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和不断放宽的放贷标准,促使投机者和低收入者大量贷款购买房地产,推动房地产泡沫持续增长,而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泛滥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泡沫破裂导致房价下跌,直接引发次贷危机。这充分说明,金融领域的危机很多时候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调的产物。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保持平衡、协调、可持续。

二是虚拟经济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次贷危机的重要成因是,虚拟经济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泡沫化。非审慎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管理等各领域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工具,推动了虚拟经济的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营造出了一片虚假繁荣,最终积累了巨大的风险。本次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仅仅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并将“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作为调整经济模式、重建竞争优势的战略方针。这些充分说明,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以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基础,适度的虚拟经济能在资金融通、信息传递、市场定价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相反,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空转”,就会形成资产泡沫,引发资源错配,造成经济体系相对价格关系混乱,加速实体产业空心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体系发展的根本基础,虚拟经济应该把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金融机构要加强风险管理。审视贝尔斯登、花旗、美国国际集团、“两房”等在次贷危机中遭遇重大风险的机构,首要问题都在于公司风险管理失控。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杠杆倍数大幅提升,投资银行经营杠杆由以前的10多倍快速飙升至危机前的三四十倍,风险承受能力十分脆弱;流动性风险集中,部分机构严重依赖回购和商业票据市场的短期融资;金融机构的相关风险过于集中,持有大量与住房风险高度相关的金融产品;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薪酬的短期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借鉴次贷危机的教训,在防范金融危机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宏观审慎,另一方面必须高度关注微观市场主体的风险状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应当督促其优化公司治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强化风险管理体系,避免金融机构个体风险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是监管部门要避免监管缺位。在金融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对不断涌现的各类金融创新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场外复杂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监管空白,对投资银行和住房信贷机构公司治理建设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也严重滞后,形成了明显的“监管失灵”。金融监管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未能充分评估和化解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风险,这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矛盾的统一体。持续的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不断地对现有的金融秩序、金融监管制度造成冲击。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普及打破了旧的金融秩序和格局,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需要新的规则加以规范和约束。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始终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使金融监管紧紧跟上市场创新的步伐,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缺位。金融监管与市场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表现为“监管—创新—再监管”,最终才能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金融活动的不断深化发展。

五是政府在危机应对中要坚决果断、前后一致。在应对次贷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及时采取了较为积极的应对措施。第一,美国货币当局创新性地创造和使用了多种金融工具,并且确立了其超级监管者的角色。第二,美国政府在货币、财政、税收、住房、资本市场等各相关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相互配合支撑,发挥了政策上的综合协同作用。第三,国际社会紧密合作,在共同应对危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危机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修复和经济复苏,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危机发生前,美国政府对信贷泡沫、房地产泡沫、经济结构失衡等较为明显的预警信息认识不足,延误了最佳的应对时机。在主要金融机构倒闭时,美国政府先救助了贝尔斯登与“两房”,后又救助了美国国际集团,却任由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雷曼兄弟倒闭,政策的前后矛盾导致市场预期混乱。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正反两方面的应对经验表明,在重大金融风险面前,政府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并及时应对,同时应当保持政策的横向协调性与纵向一致性。这不仅是政策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也是管理市场预期的重要手段。(来源:财经网)

利好云集 三主线或成反弹先锋

随着昨日沪指强力上升,反弹的号角再度响起。除了沪深两大交易所修改融券相关规则、证金公司加大买入个股数量等利好云集外,证金公司借道5大公募基金公司输血股市的2000亿元资金也已随着7月相关基金的成功募集而集结完毕,真金白银向着二级市场进发中。那么,哪些板块有望成为资金的主要投向,无疑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军工股强者恒强

尽管上周以来市场尽显低迷,但在大盘的反弹中,此前的领涨龙头军工股称得上当仁不让。

从昨日盘面来看,国防军工板块成为全场最佳,包括亚星锚链、海特高新在内的多只个股封上涨停板,板块内个股更是全线飘红。据广发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整个7月,军工板块反弹幅度居前,部分个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下跌前的高点。分析人士表示,截至昨日,军工板块内64只个股超过半数已预告中期业绩,其中26家预告正增长,包括13家预计大幅正增长。这其中,以军工电子行业、并购整合的居多,而在事件性利好的层出不穷之下,军工板块有望在后续演绎强者恒强,成为资金的重点狙击地。

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从长期来看,改革带来的整合、机制变革和装备需求将是整个行业成长和发展的机遇,国家战略与国家力量也将对其形成强劲的支撑,“前期的调整中,不少军工股已展露出较强的投资机会,而随着后续行情的发展,多个方向的军工股机会也将等待挖掘。”华融证券也认为,军工板块持续上升的逻辑不变,军工改革、资产证券化是军工板块投资的主要逻辑。在市场企稳之后,重组公司的复牌、相关政策的落地将成为军工板块再次上涨的催化剂,板块内相关个股的机会,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互联网配置价值凸显

除了一骑绝尘的军工股之外,在跟随创业板的调整中遭遇资金撤离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概念也同样成为分析人士眼中的热门板块。

齐鲁证券认为,在此前对于“去杠杆”负反馈的作用下,积累了较多泡沫的创业板受到重挫,而互联网板块下跌的速度也超出了预期,恐慌气氛使得该板块的配置价值得到凸显,不过,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及肩负未来转型升级重任的坚定信心,部分优质个股在持续下跌之后,已经逐步进入战略性价值投资区间,精选个股的时机已到,建议投资者在市场夯实底部的过程中,逐步参与具有估值安全边际及向上弹性的标的。

海通证券表示,从多家个股披露的中报与预告来看,软件板块引领行业景气度进一步回升。2015年上半年,行业整体归属母公司净利同比增加在30%左右。未来更看好具有业绩支撑和转型预期逐步兑现的公司。建议关注有业绩支撑,转型预期逐步兑现的航天信息、互联网金融转型预期逐步兑现的中科金财等个股。

券商股或卷土重来

热门板块齐获看好,逐渐被市场淡忘的券商股也开始受到机构关注。

分析人士表示,随着近期市场大幅波动,监管层出台各种利好行业政策,并且大多数上市券商的股东均纷纷公告已增持或计划增持公司股份,还有券商正在推动研究员工持股计划,都彰显了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信心和投资价值的认可。而23家上市券商公布的半年业绩预报显示,其半年业绩同比均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上半年股市行情,券商各项业务业绩提升较大。全年业绩高增长较为确定。

上海证券分析师表示,从暂缓的IPO未来重启到将来的注册制、正在筹备的深港通、新兴战略板块,以及股票期权扩至深市等行业政策的推出,都将提升券商空间。从估值来看,现阶段证券行业已进入了估值安全区。从支持资本市场改革和产业转型的角度看,3-5年内将是证券行业跨越式发展的转型期,金融改革将为券商提供一个优秀的发展平台,新三板、场外市场、创新式衍生品、结构化产品等等,都将为券商提供非常好的发展机遇。而在市场环境整体转好的基础下,证券行业板块正在走出强势反弹的行情。传统业务稳定发展,创新业务目标明确的大中型券商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来源:成都日报)

行业催化剂不断 国防军工股八月行情可期

国防军工板块昨日强势回归,板块接近涨停报收,中信一级行业中该板块可交易的35只个股,除天和防务涨6.19%、全信股份涨8.62%外,其余33只个股全部涨停。业内认为,军工行业战略地位高,加在下半年还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行业催化剂的出现,板块8月行情可期,有望成为主要的领涨板块。

自2013年12月开始,军工的投资主题就明确为改革,核心产业扶持、资产整合、定价改革体系以及民参军成为改革的四大主线。A股市场对军工股的热捧也持续了一段时间,自7月9日管理层救市开始,中信国防军工指数便连续三天涨停,此后涨幅虽缩小,但指数仍节节攀高,直到7月27日陷入一波调整之中,而昨日该板块再次强势回归,收盘涨幅达9.96%。

“近两周,军工板块小幅上涨,但振幅显著放大,符合我们此前对于板块短期反弹进入中后期的判断。”中信证券分析师高嵩认为,目前板块估值从底部的25倍回升至40倍,若市场进一步调整,板块可能会有明显回调;但市场企稳后,考虑到后续的催化剂,我们依然总体看好三季度表现。

梳理军工行业消息发现,催化剂可真不少。7月29日,民航局与空军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空军军民合用机场保障工作的管理意见》。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北京军区参谋长史鲁泽的专题评论文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好强国兴军》,文章引用了习近平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于我国未来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军工板块后期的催化剂还包括:中俄两军将于8月20日至28日在彼得大帝湾海域、克列尔卡角沿岸地区和日本海海空域举行代号为 “海上联合-2015(II)”的联合军演;9月3日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发动机重大专项出台预期;军队体制改革预期以及随时可能紧张的周边局势都将不断助推板块行情。

“从近期来看,下半年军工行业催化剂不断,我们看好军工下半年的投资机会,建议市场企稳后加大军工配置。”申万宏源分析师赵隆隆推荐银河电子、中直股份、中航动力、中海达、四川九洲等,建议关注中航飞机、国睿科技、海特高新、航天晨光、积成电子等。

银河证券分析师王华君也建议高度关注9月3日阅兵、8月中俄军演,建议超配军工,尤其是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近期购买的标的,如中航动力、中航飞机、中航直升机平台;军民融合升为国家战略,重点推荐海特高新、威海广泰、利君股份、四川九洲、宗申动力。(来源:大众证券报)

股民天地网站声明:本网站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信息中的文字和引用的数据、图表、图片等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等。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第一时间告知删除。
您还在为选股而苦恼吗? 请免费下载最新推出的《操盘软件富赢版V8》试用。《操盘软件富赢版V8》在原有软件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新功能,并内置选股方案,让选股更加容易。新增加个股短线操盘,中线操盘提示,让您安全获利。软件免费下载地址:
http://www.bjzq.com.cn/Soft/ShowSoft.asp?SoftID=15
微信扫码联系客服
了解更多惊喜功能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热点
全站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