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正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昨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消息,2014-2015年上半年,北京市共减少了121个商品交易市场,其中110个是规模小、效益差、聚人流且不易管理等特点的亿元人民币以下市场。业内分析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清退低端商品市场可以为自身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六区疏解市场占七成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2013年底前,北京共拥有商品交易市场821个,营业面积1409.8万平方米。经过一年多的疏解后,2015年6月底,北京还拥有商品交易市场707个(包括2014年新增7个),营业面积1300.7万平方米。
据了解,此次被疏解的121个市场涉及14个区县,城六区疏解市场共87个,占比达72%,其中,海淀区疏解力度最大,共疏解36个市场。“从目前看,疏解的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是一些低端业态,比如农贸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等。”该负责人表示。
此外,一些商品市场聚集地成为了此次北京向外疏解产业的重点对象。目前,丰台大红门地区已关停世贸天地(北京)国际皮革城、天海服装批发市场、锦绣连发布艺市场、京都轻纺城(行情600790,咨询)4家市场。
北京另一大商品交易市场“动批”的撤市和升级工作也在稳步进行。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动批”12家之一的“天皓成”已摘牌撤市转型,“天和白马”二期的撤市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而位于西直门交通枢纽地下一层的时尚天丽批发市场日前已经开始拆迁。据悉,今年“动批”疏解工作预计将完成总营业面积30万平方米中的20万平方米。
新兴业态崛起传统市场外迁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表示,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分为两种,一种是批发与零售相结合,以零售为主。此类市场由各类商家组成,商品品质较低,且管理较为混乱,存在安全隐患,功能已逐渐被连锁品牌和购物中心所取代。
另一种是以批发为主的市场,但由于北京不是原产地,此类批发市场大多为二次批发,起到的是集散地的作用。北京的B2B电商已足够发达,不少商家与供应商通过网络直接对接,在减少了中间环节后商家的进货价格更低,批发市场也已不具备比较优势。
“特别是要加快疏解那些处在繁华地段的低端商品市场。”赖阳说道。他表示,目前动物园所处的西北二环地段相当优越,大红门等地也不再是偏僻之所,地处在优质地段的低级商品市场明显不符合北京未来的城市定位。此外,动物园、丰台大红门等市区内的商品交易市场主要以批发为主,人流量大,极易造成交通负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这些农贸、服装市场的外迁短期内可能会对北京当地市民的购买需求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从中长期看来影响不大。他分析称,外迁的100多家商品市场基本上都是规模小、效益差的市场,即使在同类市场的竞争中也不具备太大优势。另外,日益发达的电商也在不断占据实体市场的份额,市民可以通过网购满足大部分的生活需求。
腾出空间为京津冀做“加法”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也让北京的商品市场找到了明确的疏解方向。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徐逢贤表示,未来京津冀三地将各司其职,北京将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农贸、服装批发等传统行业外迁是大势所趋。
在业内看来,由于经济差距,诸如批发市场等在北京难以生存的产业完全可以由河北承接,这样既满足了北京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需求,同时也能拉动河北等地的经济发展。
和道国际商贸集团副总裁高岩表示,河北白沟在承接了大红门国际服装城后,通过承接外部产业转移,重塑了箱包产业链条,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此外,由于新产业纷纷入驻,河北多地也在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加快疏解新增就业人口所带来的社会压力。
“‘腾笼换鸟’的方式可使北京进行更加合理的区域规划。”赖阳说道。他分析称,迁出市场的地区如果仍有商业需求,可由购物中心等业态代替;若周边设施已满足商业需求,则可由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填充;个别区域还可以为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空间。这样一来,北京在为自身做“减法”的同时,也为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做“加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