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前海蛇口自贸区管委会与亚太日报合办的2015年自贸区论坛上,世界自由贸易区协会(World Free Zone Convention)主席格兰姆•马瑟公开表示,中国对资本管制的影响正在弱化,中国的自贸区在金融创新方面表现积极,而人民币使用量急剧上升,显示人民币正在准备成为全球性储备货币。
马瑟说,中国自贸区的建立过程、负面清单的使用技术,以及对结果的谨慎评估,为自贸区概念带来的各种利益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范例。“在中国,这项技术被运用到了理论范围内的最大程度。”
马瑟描述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上海自贸区成立前,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量大约是每季度3000亿至4000亿美元,而从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资本流出量逐渐增长到6200亿美元,资本流入量的增长更从4020亿美元猛增至6360亿美元,三个季度的增幅超过50%。
该研究还比较了人民币在岸和离岸汇率间的差价,并得出结论,认为人民币在岸汇率和离岸汇率的差价正在减小。“上海自贸区成立前,两者差价达300个基点。而自贸区成立后,差价已鲜少达到100个基点。”
马瑟说,中国可能会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实行浮动汇率、自由资本账户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而源于自贸区的一些政策变化将对改革发挥关键作用。“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为人民币成为全球性储备货币做好准备。我认为这将发生在不久的将来。事实上,在2015年1月,按付款价值计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五大支付货币之一,这也是人民币使用量急剧上升的一个清晰的信号。”
马瑟还建议,中国应该建立资本市场联盟,这有助于转变对银行融资的过度依赖,实现多渠道融资,来自人寿保险、退休基金、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的存款都可以被有效利用,使长期资本的使用更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