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面:
前3月超万亿新资金跑步进场
百亿偏股基金重现江湖 牛市或步入纵深阶段
30家企业获IPO批文 总规模并不大
IPO批文30家再创新高 机构称钱太多股照炒
前3月超万亿新资金跑步进场
A股市场大牛行情刺激了各路投资者的神经。本周,上证指数创出2008年4月以来的7年新高,创业板指数在历史新高之上不断刷新高点。伴随这波新牛市的,是场外资金跑步进场。
证券时报数据中心统计了今年以来投资者资金进入股市的情况,至少有1.32万亿元新资金入市,使我们得以从资金面的冰山一角来洞窥A股大势。
统计国内投资者的资金流入A股市场情况是件难事,其中通过伞形信托、私募基金等进入股市的资金无法统计,但可从三种路径取得互不覆盖的数据:一是银证转账的保证金净变动额;二是投资者申购偏股型基金,基金转而投资A股;三是信用账户与普通账户在统计上形成互补,可取融资余额变动来进行观察。据统计,今年以来银证转账保证金合计净流入6143亿元,融资余额增加了4926亿元,基金方面(股票型和混合型)发行2151亿元,这三个口径得出的净流入资金为1.32万亿元。该总数在统计上或有部分资金重叠,但考虑到投资者大量从其他口径进入A股的资金未能覆盖在本次统计之内,“1.3万亿元新资金”应该还是一个保守数字。
新资金大举跑步进入股市,一大背景是居民投资偏好的改变。
央行每季度的储户调查报告,是了解居民投资偏好的一个重要窗口。之前总是房地产和基金理财产品争夺头把交椅,后来随着居民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变化,投资房地产的偏好逐步下降。
这个趋势在最近一年多特别明显: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偏好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房地产投资和购买债券,占比分别为31.8%、16.2%和13.7%,这也是很长时期的三甲,只不过房地产投资占比逐渐小幅下降,2014年第二季度,房地产投资滑到第三位。
居民家庭财富配置结构优化,使得房地产不再是居民投资首选。央行2014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调查报告显示,居民投资偏好排序均为: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实业投资,房地产首次被挤出三甲,但股票投资还是没能上榜。
投资偏好在今年一季度继续演变,央行一季度调查显示,居民投资偏好三甲依次是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股票。这是近年来股票首次上榜,取代了房地产投资的位置。
百亿偏股基金重现江湖 牛市或步入纵深阶段
中国证券报记者朱茵
时隔3年,A股市场再现百亿级偏股型基金。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得,4月1日提前结束募集的东方红中国优势混合型基金在3天之内募集规模超过100亿份,或达150多亿,不但创下了今年以来募集规模新高,同时也是继2012年两只沪深300ETF之后首只募集规模超过100亿的偏股型基金。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首只百亿级偏股基金诞生在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表明投资人对管理人综合投资管理能力的认可,同时显示了牛市之下各类资金正快速跑步入场,牛市行情开始进入纵深阶段。
提前结束募集
3月30日,东方红中国优势混合型基金正式发行,据悉,该基金发行第一天募集份额便突破50亿份。
由于受到投资者的持续追捧,3月31日晚间管理人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布了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为了保护基金投资人利益,公司经过同托管行协商,决定将募集期限由15天缩短为3天,募集日期提前至4月1日,自4月2日起不再接受申购申请。
随着A股市场持续上行,股票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各类资金更是跑步进场。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今年以来共成立104只基金,平均首发规模为18.39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发行40只,平均首发规模为19.95亿元;混合型基金发行44只,平均首发规模为22.24亿元。其中,募集最大规模的中欧精选混合达到62.06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场持续向好背景下,提前结束募集、控制基金规模体现出管理人的稳健风格,同时可以在市场上行阶段尽快进行建仓,有利于保护持有人权益。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虽然东方红中国优势混合型基金发行期仅3天,但最终募集份额仍然突破100亿份。
牛市的首只百亿级偏股基金为何会花落于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分析人士指出,这与整个市场氛围、管理人综合投资管理能力、拟任基金经理管理能力以及基金产品设计等因素密不可分。
牛市或步入纵深阶段
百亿偏股基金的诞生与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近年来A股市场的不断扩容,以及目前超万亿的日交易量,必然会出现百亿规模的偏股基金。
目前,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金额连续数日达到万亿元以上,较去年同期日均成交金额翻了约4倍,即使与2007年下半年牛市最为火热时沪深两市日均最高成交量相比,也翻了4倍。在如此天量成交之下,百亿规模基金的建仓及投资均显得更加自如。
在上一轮大牛市中,2006年共出现14只百亿基金,其中12只为主动偏股基金。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近年来首个百亿偏股型基金的诞生,或意味着本轮牛市正步入纵深阶段。
A股市场于2007年见顶,随后至2012年一直处于持续低迷态势,进入2013年市场开始不断上行,截至目前,市场分化严重。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目前整体估值水平比较合理,而且存在明显的估值洼地,可以精选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投资标的。
“这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幸运的。价值投资者要做的是等待,等待理性回归,因为价格终将会反映价值。”有业内人士如是说。关于建仓思路,杨达治表示,将遵循“相机抉择、分级加仓、精选蓝筹、事件驱动”的原则,严格控制下行风险。
IPO批文30家再创新高 机构称钱太多股照炒
证监会周四透露,已按法定程序核准了3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沪指出现了百点震荡。不过,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不应拿老眼光来看待IPO,即便100家又如何?如果我们认定这是一个经久不息的长期牛市,IPO不过是为做大中国的资本市场添砖加瓦而已。针对目前创业板的“高估值”与“高风险”,也表示不敢苟同,“成长股由于有做大市值的强烈冲动,都在忙着收购兼并。2014年市盈率100倍,2015年不到50倍;2016年没准平均将降到20倍左右甚至更低。”还有部分机构认为现在资金充裕,发行30家不影响行情。
30家!史上最大打新潮来袭
昨日晚间,证监会下发新一批IPO批文,数量达到30家再创新高。其中,上交所11家、深交所中小板2家、创业板17家。这些企业及其承销商将分别与沪深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说明书。
对此,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证监会明显加大了新股供应,供求关系的重新平衡将有效降低市场过高估值,泡沫终要爆破,制造泡沫、鼓吹泡沫、享受泡沫并不能够长久,属短期行为。
不过,也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目前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核心组成部分,每天成交可以随时超过1万亿的时候,当全社会的流动性都在源源不断地进入资本市场的时候,IPO究竟是上涨的反向指标,还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值得大家思考。刻舟求剑地认为IPO股市就一定要跌,这不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美国股市2014年屡创新高,当年美股IPO数值也创了历史新高。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曾鹏甚至认为,新股审核提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利好,首先有利于吸纳社会闲置资金,扩大股市的融资规模。前几年,由于对新股上市的过度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对股市低迷造成影响,而另一方面,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在苦寻出路。借助上市提速,上市公司得以大量募集资金、吸引投资者和增强流通性。
朱平:创业板估值高或有其合理性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有钱任性”的创业板让股民爱恨交加:从年初的不足1500点一路狂飙,最高涨到昨日收盘的2475.32点新高,累计涨幅超过60%,当前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已高达90倍左右。
“A股的历史充分证明,任何泡沫行为在扩容面前是何等脆弱,不堪一击。”《投资快报》记者观察到,当李大霄还在一如既往地倔强认为创业板的泡沫多么厉害、多么的“不堪一击”的时候,市场上也有不少不同声音。
广发基金经理朱平就认为,价值投资是基于公司价值进行的投资,虽然财务信息是衡量价值好的方法,但对于像科技公司这样变化快、成长快的公司,财务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地衡量。所以许多公司的股价表现与市盈率之类的估值方法并不统一,投资者需要依据不同的公司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创业板指数近期不断刷新新高,部分互联网+概念个股股价迅速攀升,百元股批量出现,市场中对于该板块泡沫将破裂的争论不绝于耳。但在朱平看来,若经济转型能够成功,那么再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市场,将会发现目前即使存在泡沫也反映出市场对经济转型的强烈预期。”
朱平认为,本轮牛市与上一轮牛市有很大区别。目前一些互联网公司市值动辄在100亿元以上,有投资人认为其中泡沫已经非常大,随时有破裂的危险。但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方向能够像预期的一样,各行各业都因互联网而发生重构,达到全球领先水平,那么这个市场现在就谈崩溃还为时尚早。美国标普500在总市值中占比是四分之三。从结构上看,主要是TMT、互联网、医疗、消费、能源、工业4.0制造。如果我们的转型能够成功,那么将来中国也可能会有500只股票至少超过1000亿市值。
钱太多“改革牛”行情有望贯穿全年
在近期A股赚钱效应下,一方面是新股民纷纷跑步入场,另一方面场外资金也源源不断持续流入股市。根据中登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3月23日至27日),沪深两市新增A股开户数达到了166.92万户,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较前一周的113.85万户上升46.51%。而此前的历史纪录为2007年6月1日当周的162.47万户。
自3月以来,新增A股开户数连续四周处于高位,其余3周新增开户数分别为66.19万户、72.08万户和113.85万户。也就是说,短短一个月内,新增股民开户数合计已达419.04万户。与此同时,二级市场成交量也是节节攀升。仅上周沪深两市成交金额便一举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高达60732亿元。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以来,A股累计成交量15214亿股,成交额合计达207471亿元,较2月份沪深两市总交易额76959亿元相比,环比激增130512亿元。在4月1日左右,A股的两融余额将突破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预计在货币政策持续放松背景下,股市投资价值继续凸显,场外资金仍能保持流入状态,中长期A股仍有上涨空间和动力,“改革牛”行情有望贯穿全年。
方正证券分析师夏子衍也认为,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流动性宽松”背景下,主题投资和价值成长的结构性机会将持续存在。此外,由于流动性宽松背景变化不大,稳增长政策频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密集出台,市场行情仍将延续。
万隆证券指出,投资者若想在四月份跑赢大盘取得超额收益,则务必抓住市场领涨龙头。在年报业绩大增浪过后,一季报业绩大增、又有年报超高送配的个股,有望成为四月暴涨新龙头。
30家企业获IPO批文 总规模并不大
今年的第四批IPO批文尘埃落定。4月2日,证监会按照法定程序核准了3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上交所11家,包括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等;深交所中小板2家,为昇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17家,包括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证监会要求上述30家企业及其承销商分别与沪深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说明书。
今年以来,新股发行的数量明显加大,但是,30家的数量还是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新高。此前三批分别是1月5日20家、1月30日24家、3月2日24家。
至此,今年以来,证监会已经下发了98家企业的IPO批文。市场人士表示,虽然今年以来新股发行节奏加快,但没必要过度解读。
对于这一问题,证监会主席肖钢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今年仍将基本按月均衡发行,并适度增加新股供给。不会人为确定一个具体数字,但预计总体会超过去年。市场不必担心扩容过快,也不要过度拘泥于发行家数,也要综合考虑融资额度。要分两方面看,一是发行家数,二是具体的融资规模。去年新股发行以来,以及目前在审的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平均股本规模只有5、6亿元。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这是明显加大了新股供应,供求关系的重新平衡将有效降低市场过高估值。
在新股发行数量加大的同时,新股的审核速度也明显加快,特别是3月份以来,每周都以超过10家的速度进行。
安永日前发布的一份报预测,不断加速的IPO审核流程将助推全年IPO数量持续上升,预计2015年将有超过200宗以上的IPO交易。
安永大中华区战略性高增长市场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表示,随着IPO审核节奏的调整,可以预见在A股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IPO交易活动出现,以缓解此前600多家企业排队等候IPO的“堰塞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