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板雏形日渐清晰
从2月18日2444点见顶回落后,上证指数是一路下行,吞没了0.618的涨幅。如果以上证指数走势来研判大盘的话,得出的结论是:经济下滑,大势不好,下降通道,多看少动,持币观望。但是,正是在多数人不看好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却冷不防地冒出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升级板”,走出了今年全球涨幅第一、令人惊叹的大牛市走势,赚钱效应十分火爆。这是22年中国股市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情况、新现象。而今,转战升级板已逐渐成为市场的共识。
1。周期板的颓势日益显现。自从上届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方针以后,实际上就已经宣判了传统的周期性板块的颓势。但是,由于上任证监会主席于2012年初,不恰当地提出“大盘蓝筹股有罕见投资价值”之后,市场的主流资金蜂拥进入周期板的大盘股,打了一场攻坚战,阵地战,消耗战,结果铩羽而归。
如果说去年12月4日1949点行情启动时,以银行股、券商股为急先锋的大盘蓝筹股还能风光无限、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将股指以5个台阶快速拉升到2444点的话,那么随着“习李”体制的形成,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政策方针,周期板便尽显颓势。
尤其是QFII和社保2月从大盘蓝筹股的高位“胜利大逃亡”后,海外机构和投行,以及国内的期指空头,对港股和A股的大盘蓝筹股大肆唱空做空。国内重拳出击银行理财中的“庞氏骗局”,以及打击债市违规的风暴,政府加大力度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和贷款的风险,增加了人们对银行股“表外资产”坏账的忧虑,一季度银行股的成长性骤降到12%,更使人们对银行股的“低市盈率”不敢相信。证监会主席的易人,对券商的政策由原先的“鼓励创新”为主,变成了“风控”为主,顿使券商股这个先锋哑火。经济数据的逐月下滑,又使钢铁、有色、煤炭、水泥、汽车、白酒、房地产等周期性行业股,失去了上涨动力。
许多人一再指望“二八”风格转换大盘蓝筹股卷土重来,这岂不是指望对政府要调整、抑制、转型的周期性行业再来一次“复辟”?所以,在相当长时间里,周期板的大盘蓝筹股的命运,只能是“站稳脚跟”,跟着“升级板”缓慢地往上走。这也意味着,长期以来市场习惯于对上证指数进行技术分析,以研判大势,指导操作的观念,受到了彻底的颠覆,若执迷不悟,必将一再错失火爆的大面积的个股大行情。
2。升级板雏形日渐清晰。先看去年12月4日至本周五各指数的最大涨幅:上证指数涨15.2%,上证50涨19%,沪深300涨20.8%,深成指涨18.4%,中小板涨35.1%,创业板涨70.3%,升级板的涨幅是上证指数的2—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