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倍的PE里,藏着怎样的期待?
PE,或者叫市盈率,是给上市公司估值最常用的指标之一,我们应当都不陌生。
2008年,贵州茅台PE达到100倍。当时公司营收尚不足百亿,可现在的茅台已经成为妥妥的行业标杆和盈利神话。
2011年,立讯精密PE达到100倍。当时公司刚收购联滔电子进入果链,但如今的立讯精密已经印证了董事长王来春那句“以凤凰同飞,必是俊鸟”。
2019年,北方华创PE达到100倍。当时公司才进军高端市场不久,而眼下北方华创已经是半导体国产替代的中流砥柱。
2025年9月,中科曙光PE也来到100倍关口,比同处AI浪潮中的中际旭创、胜宏科技、工业富联等都要高。
那么,中科曙光背后的支点又是什么呢?
从需求端入手,或许可以窥见真相。
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近,甲骨文的一则消息可谓是震惊了全球算力圈。
甲骨文宣布,Open AI将在大约五年时间内采购价值3000亿美元的计算资源,并且该合同将于2027年正式启动。
这些计算资源主要是指云计算服务,Open AI要用来支持其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星际之门”。
那3000亿美元,意味着什么?
就这么说吧,2024年我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才8288亿元,还不到3000亿美元(约折合2.1万亿元)的一半。
由此不难发现,AI对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远超我们的想象。乐观估计,2024-2030年全球算力规模将从1.8ZFLOP扩张到16ZFLOPS,期间年复合增速高达44%。
算力产业链涉及的面很广,包括上游芯片、存储、服务器等硬件设施,中游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以及下游各种产业应用。
而算力规模增长意味着这些面都将被放大。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新易盛、胜宏科技等净利润增速超过350%。
其中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企业所涉及的产业链环节越多,获得订单的概率也会越大。
而从产业链覆盖率来看,国内或许很少有企业可以和中科曙光,一较高下。
因为中科曙光已经完成了“芯—端—云—算”的全产业链布局。
其中,中科曙光自己的AI服务器是算力载体,控股子公司曙光数创的液冷技术是节能神器,参股子公司中科天玑等主攻AI应用,海光信息的AI芯片则是核心算力引擎。
而且,中科曙光是个“优等生”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
例如,在存储领域,公司发布的分布式存储产品连续6年中标中国移动集采,在自动驾驶等多个行业的存储市场份额都位居榜首。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上市的存储产品在SPC-1测试中还拿到第一名。
在液冷领域,中科曙光子公司曙光数创也很有话语权。
早在2011年,风冷散热还是主流的时候,曙光数创就已经着手研究液冷散热技术,先后历经“冷板式液冷”“浸没式液冷”和“浸没相变液冷”三个阶段。
所以,对于中科曙光来说,获得算力相关订单其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买卖:销售一台AI服务器,其芯片、存储等相关零部件的出货量都将随之上升。
隐藏上百亿“订单”
理论的确很“丰满”,事实上却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2025年上半年,中科曙光实现营收58.5亿元,同比增速仅2.41%;净利润单看公司自己倒还比较可观,同比增长29.39%至7.29亿元。
可要是跟同行一比,就不够看了。
2025年上半年,浪潮信息和工业富联净利润增速都在35%左右,营收增速分别高达90.05%和35.58%,均远高于中科曙光。
从合同负债来比较,中科曙光和浪潮信息等同行更是不在一个层级。
一般来说,合同负债是下游客户提前支付给公司的定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公司在手订单的情况。
2025年上半年,中科曙光合同负债虽然从2024年的9.5亿元增加到12.09亿元,增长了27.26%。
但与其之前相比,这个合同负债水平离2022年公司22.59亿元的“高光时刻”仍有一半的差距,也就是说还比不上AI爆发之前。
与同行相比,甚至连浪潮信息的零头都不到。2025年上半年,浪潮信息合同负债高达278.5亿元,是中科曙光的23倍。
并且2023年之后,浪潮的合同负债几乎呈指数级增长态势,意味着浪潮实打实吃到了AI红利。
那是不是说明,中科曙光根本就“名不副实”?
其实不然。
细看中科曙光的财报,可以发现公司也有一项数据在2024年实现了翻倍,即长期应付款。2023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长期应付款从39.27亿元飙升到了83.75亿元。
通常,长期应付款是企业除了长期借款以外其他应该支付的款项,但中科曙光这个长期应付款有所不同,其实际上是专项应付款。
换句话说,就是公司收到的用于特定项目或用途的拨款。再结合中科曙光的业务构成,83亿很可能是用于建设数据中心。
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中科曙光正在开发的大额项目高达20个,另包括众多小额项目。
不禁疑惑,中科曙光收到的委托开发款,为什么不计入合同负债而计入专项应付款呢?
除了这些资金需要用于特定项目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出钱的大多是国家或其他上级。
相较而言,不论是浪潮信息,还是工业富联,抑或别的同行,可都没有高达上百亿元的专项应付款。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科曙光的一个特殊性:在算力国产化中有着高于同行的优势。
说起来,我国算力规模全球第二,增速同样毫不逊色。
问题在于,国产算力从“可用”到“好用”,中间还横亘着几座大山:高端算力供给不足、国产AI芯片性能较差、自主软硬件生态不成熟等。
而中科曙光正在翻越高山,打响了破局的第一枪!
2025年9月,中科曙光发布了曙光AI超集群系统。这个系统,大有说法。
一方面,它突破了“技术墙”。
中科曙光基于数十年的研发经验和全产业链布局设计出的系统,大模型训推性能达到了行业内主流水平的2.3倍,模型开发效率提升4倍......
不得不说,公司长期的高研发投入为其提供了基础。2020年-2025年上半年,中科曙光的研发费用率从7.23%持续上升到10.76%,远高于浪潮信息等同行。
另一方面,它打破了“生态墙”。
曙光AI超集群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区别在于全面开放,其不仅能适配多种AI加速卡,还兼容众多主流生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硬件成本和软件开发成本。
这样一来,客户选择中科曙光产品的意愿会大大增强,有助于帮助公司构建自己的生态。正如中科曙光副总裁李斌讲的“我们现在做中国智算产业界的安卓生态,时机不晚”。
李斌这么说的底气,一个来自中科曙光产业链,技术积累深厚。
以其参股的海光信息为例。海光CPU和GPU性能正在逐渐向海外大厂靠拢。
例如,其7185芯片在SPEC测试中得分281,仅比同期AMD霄龙7551芯片的性能低了不到10%。而海光7285在SPEC测试中的分数已经高于华为鲲鹏920。
另一个则源于我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算力,并注重自主可控。
从各省市未来的算力规模目标来看,国产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像上海到2027年计划智算规模力争达200EFLOPS,其中自主可控算力占比要超70%。
北京甚至要求到2027年,实现智算基础设施软硬件产品全栈自主可控,河北等地也将算力设施自主可控提上日程。
可见,中科曙光构建“安卓”生态的设想,是有可能实现的。
结语
同样都是100倍的PE,中科曙光能否成为下一个北方华创、立讯精密甚至贵州茅台,我们无法确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AI算力头把交椅的争夺赛中,中科曙光正努力从“跟跑”走向“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