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光伏行业经历了多次的“大败局”,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纷纷倒下。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光伏企业失败案例及其原因:
1. 汉能集团:
失败原因:汉能集团因大量关联交易和操作股价被曝光,最终导致公司负债累累,市值暴跌,并走向破产。
2. 中利集团:
失败原因:中利集团因“光伏扶贫”项目垫资过大,资金压力巨大,最终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被迫退市。
3. 海润光伏:
失败原因:海润光伏因内幕交易和过度扩张导致公司陷入困境,最终被法院宣告破产。
4. 赛维LDK:
失败原因:赛维LDK因过度追求扩张,签下大量订单和投资,最终因市场环境变化导致产能过剩、负债累累,走向破产。
5. 中电光伏:
失败原因:中电光伏因连续亏损和内部管理问题,导致公司多次退市,最终进入重整程序。
6. 无锡尚德:
失败原因:无锡尚德因关键材料价格暴涨和金融危机导致市场萎缩,最终因产能过剩而倒闭。
此外,还有许多跨界光伏的企业也纷纷败退。例如,ST阳光、ST亿利等企业因市场环境变化和经营不善被强制退市。这些案例表明,光伏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需要具备稳健的经营策略和强大的资金实力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你知道吗?光伏行业曾经可是风光无限,那些明星企业一个个如日中天,让人羡慕不已。可就在最近,它们却纷纷遭遇了滑铁卢,让人唏嘘不已。今天,就让我带你一起回顾一下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却陷入困境的20家光伏明星企业吧!
说起汉能集团,那可是光伏行业的传奇。1989年,李河君白手起家,从借来的5万元开始,一步步打造出了全球最大的民营私有水电站——金安桥水电站。2002年至2011年,他耗资200亿元,将这座总装机300万千瓦的水电站建成了全球之最。2010年,李河君将目光转向光伏行业,选择了薄膜太阳能技术,并成功将汉能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就在李河君以1600亿元身家登顶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的时候,汉能薄膜却被曝出存在大量关联交易,涉嫌操作股价。2015年,汉能薄膜股价暴跌,公司市值蒸发近千亿。如今,汉能集团已经破产重整,曾经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式。
隆基绿能,作为光伏行业的巨头,在2024年上半年亏损高达52亿。要知道,这可是光伏行业的一个“寒冬”时期。光伏全产业链价格大跌,硅片和组件企业成为重灾区。隆基绿能的亏损,无疑给光伏行业敲响了警钟。
与隆基绿能一样,通威股份在2024年上半年也亏损了36亿。作为光伏行业的另一巨头,通威股份的亏损同样让人担忧。光伏行业的寒冬,让这些曾经的明星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晶澳科技,作为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在2024年上半年亏损31亿。光伏行业的寒冬,让晶澳科技也难以幸免。光伏组件中标价已经降低到0.7元/W,光伏行业巨头接连亏损,让人不禁感叹:光伏行业,冬天真的来了!
5. 中润光能:光伏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三,却终止IPO
中润光能,光伏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三,却因为种种原因终止了IPO。这家企业曾经吸引了华兴新经济、中电中金等众多明星资本纷纷投入。在光伏行业寒冬的背景下,中润光能也难以独善其身。
6. 一道新能:老板曾是光伏行业巨头高管,却遭遇滑铁卢
一道新能的老板刘勇,曾在晶澳科技和隆基绿能都任职过,拥有丰富的经验。他创立的一道新能在光伏行业寒冬中却遭遇了滑铁卢。公司刚成立那几年,乘着光伏崛起的东风,一道新能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但在光伏行业寒冬的背景下,一道新能也难以独善其身。
7. 多家能源国企拟抛售光伏资产,标的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光伏产业进入下行周期,多家能源国企拟抛售经营范围含光伏或太阳能相关的新能源企业。这些标的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让人不禁感叹:光伏行业,寒冬真的来了!
在行业持续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近两年跨界光伏的“追光者”们开始批量撤退。这些跨界者当年涌入,是企业、资本与地方政府多方合力的结果。如今,跨界者面临退出难题,大企业并购、政府接手都是可能的解决方案,不过尚未看到明晰的解决路径。
光伏行业曾经辉煌,如今却陷入困境。这些明星企业的败局,让我们看到了光伏行业的残酷现实。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行业里,只有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那些曾经辉煌的明星企业,我们只能感叹:时也,命也,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