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私募、险资规模及仓位略降,未来具备提升空间。私募基金方面,11月存量规模进一步小幅回落至5.73万亿元(vs.3Q23月均5.89万亿元),12月私募基金仓位回落至55.9%,为2022年以来的次低水平;险资方面,权益投资规模下半年受市场调整而持续回落,12月回落至3.33万亿元,仓位回落至年内低位12.0%。
5)两融资金交易活跃度相对平淡,12月中下旬以来余额小幅回落。前期融资余额逆势扩张至近1.6万亿元,12月中下旬以来伴随市场调整,融资余额小幅回落至1.53万亿元。交易占比层面,两融交易占比持续回落,12月/1月分别回落至7.85%/6.95%。
6)新增开户数持续回落,指标历史上略滞后于市场表现。A股新增开户数延续回落趋势,但该指标与市场表现均较为滞后,主要反映前期交易情绪充分降温。
结构配置方面,四季度公募和外资普遍增仓半导体、医疗器械等板块。我们梳理的半导体、创新药、新能源汽车链、光伏风电、军工、消费电子和酒类等赛道,公募重仓持股比例由三季度44.7%持平微降至44.6%,其中,半导体、军工和消费电子获加仓最多,减仓光伏风电、酒、新能源车产业链和创新药。北向资金四季度加仓较多的是半导体、电力及医疗器械,分别提升0.8/0.6/0.5个百分点;减仓居前的是电池、股份制银行、保险,分别下降0.7/0.5/0.5个百分点。对比来看,四季度主动型公募基金与北向资金一致加仓半导体、医疗器械和电力,一致减仓较多的是电池及软件开发。1月以来北向资金的配置特征有所变化,明显加仓白色家电、股份制银行、电力及国有大型银行开采等高股息板块,截至1月26日,持仓占比分别上升0.6/0.5/0.4/0.4个百分点。
政策层面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短期市场具备修复动能,后续关注落地节奏及力度。前期资金面负反馈导致市场快速回调之后,市场估值已隐含较多偏谨慎的预期,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TTM一度跌至10.3倍,处于历史10%左右的分位水平,股权风险溢价、股息率和市净率等指标也处于历史极值。近期国资委、央行、证监会等多部门积极发声并出台政策稳经济、稳市场、稳信心,投资者情绪有所好转,结合部分机构投资者当前整体仓位较低具备加仓空间,四季度以来宽基ETF资金净流入加速,产业资本减持减少和回购股票增加,我们认为近期政策面和资金面的积极信号边际增多,短期市场具备一定的修复动能,对中期表现不必悲观。配置上,短期重点结合政策变化关注受益领域,注重景气回升与红利资产的攻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