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买入超1600亿元,远超2022年全年;两融余额相比1月底上涨超过3%;ETF发行与存量品种的交易趋向活跃……多个高频数据显示A股增量资金入场。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看,A股市场基本面趋势和历史估值水平仍具吸引力,存结构性配置机会,不过投资者短期需要回避一些过热概念,降低交易风险。
2月22日,三大指数悉数收跌,北向资金当日净卖出47.34亿元。但从今年以来的情况来看,北向资金保持着较为稳健的加仓步伐。数据显示,截至2月22日,北向资金2023年以来净买入金额已经超过1600亿元,远超2022年全年的900.20亿元;累计净买入金额也超过1.88万亿元,自2016年以来整体呈攀升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以来的七个交易周中,北向资金均呈现净买入态势。自去年11月中旬以来,北向资金已连续净买入15个交易周,单周净买入额最高达到485.16亿元。
“北向资金在今年初大幅净流入A股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今年中国经济有望显著反弹,相比之下欧美经济则面临衰退风险;二是A股自去年11月以来跑输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有补涨需求。”瑞银证券表示。
食品饮料、电力设备、非银金融等行业成为北向资金近期加仓的重点。据统计,截至2月21日,近一个月来,北向资金分别净买入上述行业94.69亿元、82.67亿元和69.69亿元,位居各行业前列。此外,北向资金近一个月净买入计算机、机械设备行业也都超过50亿元。从持股市值来看,贵州茅台、宁德时代、美的集团、招商银行和隆基绿能依然是北向资金仓位居前的个股。
实际上,包括近期两融数据、基金发行等在内的多组数据显示,市场增量资金总量和资金活跃度均在提升。
据统计,截至2月21日,A股市场两融余额约为15821.49亿元,相比1月底的15357.63亿元上涨3.02%。其中,融资余额1.48万亿元,融券余额976.19亿元,较1月底均有所上涨。此外,从融资净买入额来看,最近四个交易周分别净买入393.32亿元、125.27亿元、61.45亿元和77.53亿元,均为正值。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证金融市场化转融资业务试点正式上线。专家表示,试点上线后,证券公司两融业务或将被进一步激发,A股市场也将迎来增量资金。这部分资金高度活跃,将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市场成交意愿。
另一方面,素有“机构风向标”之称的ETF正迎来发行“小阳春”,包括增强类ETF、行业主题ETF等在内的品种密集发行,且获得投资者积极认购。例如,工银瑞信稀有金属ETF日前将原定认购截止日由2月17日提前至2月13日,随后又对现金认购申请采取了“比例确认”的原则予以部分确认。最终该ETF首募规模达18.35亿元。
此外,今年以来存量ETF成交也持续活跃。据统计,近一周来,全市场ETF份额增加12.84亿份,环比增长0.09%,达14445.74亿份;总规模增加18.19亿元,环比增长0.11%,为16269.16亿元;ETF日均成交额增加99.80亿元,环比大增11.07%,为1001.70亿元,成交活跃度保持高位。而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ETF份额增加147.59亿份,环比大增1.03%;总规模则增加42.27亿元,环比增长0.26%。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ETF申赎情况反映出资金较为看好市场结构性投资机会,重点配置细分行业主题ETF,其中科技成长板块成为重点布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