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产销简报,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3.01万辆和23.04万辆。1~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64.18万辆和162.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8.74%和219.38%。这是自9月以来,比亚迪连续3个月的单月销量突破20万辆。同时,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11.003GWh,2022年累计装机总量约为78.684GWh。
比亚迪还在近期调研中透露,公司将于2023年一季度发布旗下百万级高端品牌——仰望,并推出该品牌的首款车型。
2016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逐年退坡,即补贴标准逐年提高、补贴金额逐年减少。多年“狼来了”之后,2023年起国补彻底退出,政策“交棒”市场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将迎来真正考验。“卖一辆亏一辆”的造车新势力何去何从、传统车企如何展开进一步角逐俘获消费者的心,都是行业未来发展的看点。
由补贴驱动迈入市场化竞争后,海外市场份额被视为国内车企扩张业务规模的重要手段。比亚迪日本分公司5日表示,将于明年年初开始在该国销售首批纯电动汽车。比亚迪表示,将于2023年1月31日起在日本推出电动SUV车型ATTO 3,售价约440万日元。
有机构分析指出,国补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性价比为王,15万~30万元区间将成为贡献增量的“主战场”。前述新能源分析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平价优势有助于国产车企出海,进入美国、欧洲等全球主要市场。“平价体现在10万元至30万元的车型优势,目前来看,大部分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普通消费者看中的是性价比与体验感,体现到车企就是成本优势。”他对记者说。
以国内市场为例,根据交强险数据测算,2022年8月中国市场10万~20万主力价格带的乘用车渗透率已提升至23.9%,相较于2021年提升13.3个百分点;而10万元以下价格带的乘用车渗透率已提升至35.2%,相较于2021年提升14.3个百分点。
平价以外,电动车产品力也将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我们看到,同款车型不同里程数搭载不同配置,比如有无辅助驾驶(需配置激光雷达等)、副驾驶的坐车体验感、车载导航流畅程度,甚至音响音质都会成为消费者决定下单的考虑因素。”前述分析师说,“市场‘接棒’后,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或会在智能化方面下更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