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晚,国庆期间深陷添加剂“双标”风波的海天味业发布了2022年三季报,受三季度单季净利润下滑6%拖累,整个前三季净利润也录得轻微下滑0.86%。作为A股代表性消费白马股,“酱油茅”出现负增长比较罕见,为公司上市9年来第一次。
三季度股东变化情况来看,公司十大流通股东未见公募基金身影,十大之外也大多为ETF、指数增强等被动型基金。此外,代表北上资金的香港中央结算轻微增仓4%,国家队中证金持有0.94%保持不变。
由于添加剂事件发生在10月上旬,不少股民担心会影响四季度销售,并体现在2022年度财报上。目前,“酱油茅”股价从高位回调幅度已达55%,但按三季度最新净利润算,动态市盈率仍超过50倍。
根据海天味业这份2022年三季度报告,其第三季度单季营收55.62亿元,同比(较上年同期)下滑1.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74亿元,同比下滑5.99%。而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90.94亿元,同比增长6.11%;净利润46.67亿元,同比下滑0.86%。
机构和价值投资者极为看重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roe)方面,海天味业前三季则显著下滑了3.44个百分点,录得19.57%。
记者注意到,这是海天味业自2014年2月在上交所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此前,“酱油茅”增速十分稳健,被不少价投派视为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甚至可比肩“股王”贵州茅台。
从2014年到2021年的8期三季报显示,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3亿、18.41亿、20.39亿、25.39亿、31.31亿、38.35亿、45.71亿、和47.08亿元,每年保持增长,累计增长超过200%,年复合增速超过15%。
今年三季报股东方面,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海天味业控股股东及实控人持股比例较高,合计持股超过70%,其中控股股东广东海天集团持股比例就达到58.26%,因此其他股东即便是进入十大,持股比例大都不足1%。
整体来看,海天味业三季报十大股东(股份全流通,也是十大流通股东)变化不大,依然没有一家公募基金进入“十大”,代表北上资金的香港中央结算小幅增仓4.28%,位列第三大股东。两名自然人黎旭辉和赖建平减持不到1%,而国家队中证金持股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