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证券称,此前,安徽省已经开展过两次骨科脊柱类耗材的带量采购,其中第二次带量采购品类已经比较齐全,可以给国家集采提供参考。2019年,安徽曾率先开展了骨科植入(脊柱)类耗材的升级带量采购,结果显示国产产品平均降价为55.9%,进口产品平均降价为40.5%,总体平均降价为53.4%,单个组最大降幅为95%。2021年,安徽再次针对骨科脊柱类植入耗材进行带量采购,最高降幅达82.88%,平均降幅达54.6%。
业内人士表示,从影响来看,前期创伤、关节领域的集采基本已经落地,从相关龙头企业的营业收入可以看出,集采带来市场渗透率提升,综合能力强、产品线完整的龙头企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长期成长逻辑并未发生改变。同时,集采使得龙头企业的成本控制优势进一步凸显,集采的降价压力也将倒逼企业创新升级,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才有望脱颖而出。
目前,我国骨科高值耗材整体国产化率较低,尤其是技术壁垒更高和术式更为复杂的关节和脊柱领域,仍被海外巨头强生、美敦力、史赛克等占据较大份额,国内龙头企业存在较大机遇。此次169家申报企业中,三友医疗和大博医疗在多个产品系统类别中位列A组。
业内人士表示,脊柱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有望抓住集采带来的机遇,充分受益于行业集中度和国产利用率提升的趋势,实现长期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