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迎来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上市,两年后,新上市公司已超过300家,创业板已然成为创新企业的聚集地和经济发展推进器,而创新型企业更充分地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创业板践行“汇聚创新资本,激发成长动力”使命,努力塑造包容高效的创新支持市场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注意到,制度改革更加创新、容纳企业类型更加包容、上市流程更加高效、上市公司质量更加优越,都是创业板两年来的独特色彩。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31日,创业板注册制已累计受理首发企业1014家,平均每个交易日受理2.1家企业。仅在今年6月,创业板共受理首发企业144家,占全市场受理首发企业数量的32%。
其中,370家注册生效的企业从受理申请到通过上市委审议的平均用时为6个月左右(186天),剔除平移企业后平均用时为8个月左右(246天)。但前述计时未扣除《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规定的中止审核、实施现场检查、要求进行专项核查、请示有权机关等不计算在审核时限内的情形。按照规则规定扣除后,审核端平均用时仅54个自然日/38个工作日,显著低于3个月的审核时限要求。
数据还显示,截至2022年7月31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新上市公司339家,涌现出包括大族数控、华大九天、江波龙、迈普医学、雷电微力等在内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其中,迈普医学首次将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开发应用于人工硬脑(脊)膜,是我国创新医疗器械中仅有的9个国际原创产品之一;雷电微力是国内少数能够提供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微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及产品制造服务的企业之一,拥有发明专利40余项。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上市,上市企业更能充分分享改革红利。据了解,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在更好激发市场活力、支持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注册制改革两年以来,创业板新上市的339家公司首发募集资金超3,100亿元,平均每家9.19亿元,相比改革前大幅提升。503家次再融资申请拟募集资金近4,000亿元,平均每家次10.7亿元,有效助力企业上市后通过直接融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速发展做大做强。此外,还有22家企业在创业板成功分拆上市,优化业务布局、提升融资能力;已有红筹企业通过创业板“回归”在境内发行上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业界人士称,试行注册制之下,创业板审核质效得以重大提升,成为创新企业慕名而来、谋求上市的关键原因之一。据记者了解,两年来,创业板坚持板块定位,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坚持把好上市入口质量关,坚持推进“开门办审核”,坚持巩固改革成果,依托上述“五个坚持”有效提升市场包容性,持续提高审核质效,不断增强审核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业界人士指出,针对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市场各方应该要进一步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共同面对新挑战,巩固创业板改革成果,维护创业板注册制平稳运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保荐机构要履行好“第一看门人”主体责任,压实投行三道防线职责,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发行人要牢固树立质量优先的发展理念,固本培基,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愿景合理选择上市板块,合力营造良性健康的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