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业界人士将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这两年,形容为创业板从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变为“示范田”的两年。可以看到,自2020年8月24日首批注册制企业上市后,企业申报创业板热情高涨,而这得益于创业板的“五个坚持”下,符合创新市场特点的配套制度不断完善。
创业板坚持板块定位。据了解,创业板注册制顺应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采用更市场化、更多元的发行上市条件,重点服务高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记者注意到,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之初即明确原则上不支持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12项行业申报上市,通过设定“负面清单”传递“清晰导向”,积极服务符合板块定位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上市融资的目标明确。
可以看到,深交所已累计受理首发企业超过千家,上市企业超过三百家,在上述基础上,深交所结合对1000余家IPO申报企业的审核实践,深入总结板块定位评价标准,通过专业、高效的审核问询日渐准确勾勒出创业板定位的明确要求,让市场在板块定位的把握上更加准确。
值得一提的是,试点注册制改革以来,深交所对创业板发行上市条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增设以市值为基础的上市条件,申报企业可视自身情况灵活选择“预计市值+净利润+营业收入”或“预计市值+营业收入”上市条件,优化业绩指标、同业竞争等发行条件,板块包容性显著更强,板块吸引力大幅提升。
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是证券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是投资者全面了解公司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的基本途径,是维护市场信心、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所在。据了解,深交所始终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基本理念,通过“问清楚”督促发行人“讲清楚”、中介机构“核清楚”,做到让投资者能够“看清楚”。
创业板在不断精简优化发行条件之余,不断增加对信息披露要求的严格程度。首先,创业板取消不存在未弥补亏损、主要经营一种业务、最近一期末净资产指标等发行条件门槛,优化业绩指标、同业竞争等发行条件,并转化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基于创业板特点,发布专门的招股书格式准则、审核问答等相关规则,细化创业板定位、核心技术、主营业务稳定性、未弥补亏损、同业竞争等针对性披露要求。
其次,随着改革推进以及审核实践不断积累,深交所充分关注申报企业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即招股说明书的质量。一方面,强调信息披露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对信息披露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行严格把关。
记者看到,今年以来,深交所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注册制下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重点是督促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减少冗余、模板化、晦涩难懂的信息披露。截至目前,申报企业招股说明书平均页数已从改革初期的592页降至380页,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冗余的问题已显著改善。有业界人士表示,可以说是“该减的减,该增的增,减增之间保证高质量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通过审核条件以及文件材料报送等环节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深交所还着重对审核问询予以关注,将其作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深交所重点围绕发行人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发行上市条件、财务真实性、经营合规性等方面进行精准问询,不断提高问询的重大性、针对性及有效性,督促发行人及中介机构把重要事项说清楚、讲明白,以给投资者提供充分、有效的决策信息为优先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