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即将实施全面注册制背景下,资本市场从严监管信号持续释放。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39家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创出历史纪录。从接受调查原因来看,有30家公司涉嫌信披违规,占比达76.92%。
5月26日,*ST环球(600146.SH)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1年报,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此外,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公司股票6月2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的交易日期为6月23日。
此前的5月25日,ST热电(600719.SH)发布公告称,公司和控股股东大连市热电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公司及控股股东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及控股股东进行立案。
事实上,这两家公司只是今年以来遭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缩影,据数据统计,截至5月30日,2022年以来沪深两市及北交所共计有39家公司遭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其中仅5月份以来披露遭立案调查的公司就有13家。
值得注意的是,39家这一数字已远超去年同期并创下历史纪录。数据显示,2021年同期有16家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20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6家,2019年为35家,2018年则为27家,2017年为25家,2016年为17家。
从接受调查原因来看,39家公司中有30家是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调查,占比76.92%。其他的9家公司中,有2家公司是因涉嫌内幕交易,1家涉嫌减持违规、1家涉嫌短线交易、1家涉嫌违反证券期货法律,另有4家因“其他”违法违规事项。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立案调查数量创下新高,一方面体现出监管层对于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另一方面也表明,如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整体质量仍有待改进。按照证监会的退市新规,上市公司一旦被认定为欺诈发行和重大信披违规的将移送司法机关,最严重的后果将导致公司被强制退市。
在业内学者看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成为监管职责的重要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信息是证券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小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和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在即将实施全面注册制背景下,信息披露在证券发行中的核心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投资快报》记者留意到,自2020年底发布“退市新规”以来,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标准得到了全面优化,从而加大对“空壳公司”、“僵尸企业”、重大违法违纪企业的出清力度。
4月9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表示,要坚持扶优限劣的监管导向,对于主业萎缩、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尸”企业,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坚决推动出清。
上市公司遭证监会立案调查会有什么影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证监会都不会干预市场。被证监会调查立案肯定是有比较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对投资者利益有一定损害,对公司的发展也有影响,建议投资者避开这类上市公司。
记者留意到,遭证监会立案调查的39家公司中,截至5月30日,年内仅有4家公司股价录得上涨,分别是国投中鲁(600962.SH)、ST热电(600719.SH)、*ST广珠(600382.SH)和新潮能源(600777.SH),其中国投中鲁涨幅为22.62%。而39家公司平均跌幅为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