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制度完善到产品落地,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对外开放成果不断。日前,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专题会议再度释放了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积极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受多重非经济因素影响,近期A股市场出现较大震荡,但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外资机构对A股市场长期投资价值依然予以肯定。多家外资机构表示,积极的政策信号已然浮现,看好2022年中国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价值。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指出,关于中概股,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证监会也随后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精神。会议指出,抓紧推动企业境外上市监管新规落地,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保持境外上市渠道畅通。
我国企业向境外“走出去”日前再度传来好消息。继伦敦证券交易所之后,瑞士证券交易所成为中企欧洲GDR(全球存托凭证)上市的又一重要上市地。杉杉股份3月18日公告称,公司拟筹划境外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此前,三一重工、国轩高科、乐普医疗也发布公告称筹划境外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充分彰显出我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改革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广发证券策略团队表示,一方面,推动具备全球竞争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境融资及未来并购等资本运作,有助于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树立中国优质企业的标杆形象;另一方面,GDR也是外资流入A股新渠道,有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
据证监会介绍,自2018年沪伦通相关政策及配套规则出台以来,已有4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成功发行GDR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对拓宽双向融资渠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多项改革举措顺利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除了陆续推进的中国企业GDR发行之外,MSCI(明晟)等国际指数公司已陆续将中国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证券、基金、期货三大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多家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制度方面,除了互联互通存托凭证监管规定,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规则也获进一步修订,拓展适用范围,监管安排持续优化等。
“整体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方面,国际机构投资A股不断增加,市场机构化层次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中资企业也在海外资本市场积极上市。”允泰资本表示,当前外部局势动荡和近期A股市场波动,也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提速的必要性。
“推进制度型双向开放,需持续改善资本市场生态。只有真正建立起融资功能完善、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健康资本市场生态,才能有效吸引到国外优质金融机构的进入,从而形成良性的内外循环。”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告诉记者,与此同时,还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加快推进与国际资本市场通行规则的连接,从而形成高效规范、充满活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步伐坚定、成色充足。在此背景下,尽管近期A股市场调整较大,不少外资机构依然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