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近期新股上市接连破发,公募等机构投资者打新的热情也有所降温,为降低新股破发对基金投资的影响,各家公募的打新策略也在快速调整。
多位公募投资人士表示,往后打新的破发风险仍然存在,“无脑打新”的时代结束了。未来新股申购要围绕对公司价值的深入研究、合理估值分析,以及市场博弈情况,按照普通股票投资的思路精挑细选,才能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四季度以来新上市公司中已有10家公司上市首日破发。其中,成大生物首日跌幅27.27%,新锐股份、戎美股份、中科微至、华兰股份等多只新股上市首日跌幅超10%,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作为新股网下投资者中的A类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的投资热情也出现急剧分化。
数据显示,以网下发行日起算,今年四季度以来参与40只上市新股网下配售的投资者中,A类法人投资者参与数量平均为4315户,参与数量最少的灿勤科技仅为1584户,最多的拓新药业户数为8784户,是前者的5.55倍。
针对近期新股破发数量较多的现象,多位基金投资者认为,打新规则的变更、新股估值的高企,以及机构追求打新中签率而高价申报,都导致新股接连破发的影响因素。
在德邦基金投资经理孙博巍看来,今年9月之后,交易所指导修改机构报价的剔除规则,剔除拟申购总量由原来的“剔除最高部分的比例不低于10%”改为“最高部分的比例不超过3%”,致使打新机构为入围竞相抬高报价,引发了10月的新股“破发潮”。
“打新降温是必然的,最近新股弃购比例提高,也说明了这点。”孙博巍说,公司的打新策略已做了调整和应对,后续将更多关注破发风险和流程的管控。
沪上一位公募基金经理也表示,新规则减少了网下询价机构对高价剔除的忧虑,报价相对乐观,导致一段时间内的新股发行定价偏高,从而出现新股破发现象。
据悉,今年9月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的决定》 ,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布了相关业务规则,其中变化之一是完善高价剔除机制,将高价剔除比例从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
此外,北京一位绩优基金经理补充,除了新规影响外,近期破发的新股多数存在公司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PE的现象,针对估值偏贵且市场不够熟悉、信心不够的新股来说,更容易产生破发。
华商新兴活力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高兵也认为,破发大概率是定价方面出了问题,可能是机构对于部分新股研究不够充分,片面追求中签率,而选择了比较高的价格。相信后续报价机构会更加基于新股的基本面去给公司更合理的估值。
“这是中国注册制改革发展的必然,长远来看不是坏事。”孙博巍认为,一方面,破发有助于资管机构理性参与新股,不再无脑打新,投机者也会大量退出市场;另一方面,破发会促进机构对新股报价的重视,投入更多研究资源。公募基金作为投研能力较强的机构,应该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