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保险股近年来最艰难的一年:保险板块(申万二级行业分类)年内跌幅达38%,跌幅位列A股各板块第一名;年内也无一家投资机构主动调研保险股,这在近年来极为罕见。
保险板块跌跌不休的股价背后,是基本面的“至暗时刻”:保费端,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合计保费同比下滑0.97%,保费增速陷入停滞,且第三季度未有好转迹象;投资端,受长端利率走低、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等因素影响,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合计总投资收益同比下滑0.12%;经营利润方面,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合计净利同比下滑7.1%,第三季度同比大幅下滑36%。
引人注意的是,在保险业低迷之际,外资机构对部分保险股的操作手法与国内公募基金出现较大反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公募基金对五大保险股均进行减持,外资却逆势加仓了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四季度以来,外资继续加仓部分保险股,截至11月11日,外资对中国人保与中国太保的持股量分别较去年12月31日暴增90%、50%。
今年以来,保险股的走势与基本面变化密切关联。
今年1月份,人身险公司“开门红”叠加重疾险需求释放,保险业保费增速较快,保险板块呈上行趋势。2月份-3月份,因长端利率出现上行趋势,保险板块继续上行。不过,4月份至9月22日,随着行业保费同比增速持续负增长,叠加长端利率下行,保险股调头向下,期间,受个别房企债务违约事件冲击,保险股在个别交易日出现大幅下挫,保险指数在9月22创下今年新低(1056.9点)。
9月23日至11月11日,保险股受第三季度业绩下滑、华夏幸福偿债方案落地等因素交叉影响,出现震荡行情。比如,昨日(11日),市场传出今年11月份后按揭贷款投放或持续增长,利好房地产业,当天房地产板块大涨6.2%。保险股普遍持有房地产资产,也因此大幅上涨3.82%。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截至11月11日,保险指数下跌38.04%,跑输沪深300指数30个百分点。深究其中的原因,保险业保费端与投资端遭遇内外部因素共振影响,致基本面驶入低谷是主因。
保费端,多位大型险企管理层人士表示,居民对大额支出较为谨慎,叠加今年以来国内消费不振,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降低,行业步入低增速阶段。此前被“高增速”掩盖起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暴露出来了,最明显的就是“供需错配”。
太平洋人寿原董事长徐敬惠表示,近年来“保费至上、销售为重”的价值取向在业内已根深蒂固,以费用驱动、人海战术、产品炒作、短期激励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随着近两年营销员规模和新单保费持续下滑,银保业务虽有增长但成本高企很难盈利,经代业务基本是没有销售能力的机构在花钱买保费,难以做好客户服务和持续的客户经营。现阶段,“一方面是民众广泛的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另一方面众多的保险机构业务发展遇到极大瓶颈,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同样,新华保险副总裁李源认为,今年以来寿险业持续萎靡不振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疫情不断反复对个险行业冲击较大;二是监管部门对行业的“强监管、严监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三是个险行业的传统个人营销策略难以适应市场的推移和变化。
在宏观经济对保险业发展不利的背景下,险企主动转型短期内也加速了行业保费增速驶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