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传统行业将股权激励视作“奢侈品”相比,对于人力资本密集、智力资本密集的硬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股权激励正越来越成为“必需品”。
截至今年8月底,科创板共有141家公司披露165份股权激励方案,覆盖率达43%,远超同期沪市主板、深市主板及创业板新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覆盖率。其中,半导体、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实践尤为突出,如中微公司、澜起科技几乎全员持股,晶丰明源、乐鑫科技多期并行,君实生物、微芯生物考核指标科创特色足。
从半年度数据看,科创板创新性股权激励制度对业绩的提升效果初显。2021年6月底前发布股权激励计划的126家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营收1308亿元,同比增长63%;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146%,均高于科创板整体增速。此外,随着人才要素不断聚集,研发投入持续加码,这些公司的创新成果也竞相涌现。
为吸引人才,促进公司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和稳定,晶丰明源、乐鑫科技上市两年内已分别实施四期、三期股权激励,形成常态化激励机制。此外,有19家公司上市后实施了两期股权激励。
乐鑫科技是科创板首家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上市2个月即推出科创板首份股权激励方案。公司表示,科技公司人才的绩效表现是长期性的,需要有长期的激励政策配合,实施更有效的股权激励是对员工现有薪酬的有效补充。公司在2019年、2020年年报披露时同步推出第二、三期股权激励计划,分别涉及145人、173人,均占公司总人数的40%左右。
晶丰明源股权激励方案推出的速度也很快,上市不满2年即已推出4期激励方案,各期人数分别为211人、8人、14人、16人。除首期外,其他各期均针对中层及以下员工,呈现小步快跑的趋势。授予价格则随着公司业绩增长和股价提升,每股分别定为36元、80元、87元、168元。
在多期股权激励的助力下,晶丰明源、乐鑫科技研发队伍迅速扩充,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从上市前的118人、162人,增长到今年6月末的240人、349人。
除常态化激励外,另一项助力吸引人才的措施便是预留权益的广泛采用。
在科创板的这165单激励方案中,有139单设置预留份额,占比达84%;平均预留比例达16%,其中89单预留了15%至20%。普遍选择预留份额,且预留比例接近顶格,反映出多数科创公司有意增强后续激励的灵活性,以满足人才引进和内部提拔的发展需要。
“去年年底我们增发股份,董监高集体放弃,就是要把这些股份留给新人。”一家半导体公司的创始人曾表示,为了吸引更多人才,目前公司股权激励预留份额不少,但仍嫌不够,“真希望能够提高20%的股权激励预留额度限制”。
要实现留住人才的目标,公司一般会从激励方案的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下功夫,即兼顾激励期限的长短和激励对象的覆盖率。作为科创板首批公司和行业龙头,中微公司、澜起科技在股权激励方面都达到了90%以上的覆盖率,几乎实现全员持股。
中微公司表示,随着半导体设备行业对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公司需要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保证团队的稳定性。
澜起科技拥有较多有国际化企业工作背景的人才,考虑到海外集成电路公司股权激励覆盖面较广的惯例和特点,因而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也覆盖了更多对象。
“当年我到摩托罗拉半导体部门工作,进公司第一天就拿到了股权激励。ADI一路发展成为巨头,也是这么做的。”一家股权激励覆盖率超过90%的科创板半导体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据统计,在上述165单股权激励方案中,共涉及激励对象超过3.2万人,平均每单195人,占公司全体员工数量的比例平均为23%。逾半数公司激励范围超过15%,其中7单方案激励范围超过90%,包括4家集成电路企业、3家生物医药企业。
留住人才的另一种方式,是设置较长的激励有效期及考核期,发挥“金手铐”作用。据统计,165单方案平均有效期为60个月,七成方案有效期在60个月以上。其中,有效期最长的是九号公司,达到120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