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呈现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0.3万辆,同比增加77.4万辆,较2019年同期增加47.3万辆,创下历史新高。“今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达到13%,2025年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应该能超过25%,到2030年突破50%的潜力很大。”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昨日表示。
依托于稳定的政策支持、成熟的电子产业、完整的供应链,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场行业变革走到了世界前列。就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所言:“在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标志的‘上半场’中,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新四化’创新发展的先锋和重要实践者。”
随着汽车强国建设迎来“攻坚战”,新能源汽车需要快马加鞭。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这既是鼓励也是要求——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承载着汽车强国之梦驶入了智能网联“新赛道”,要求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强链补链的“步伐”。
“三年时间,新能源汽车就会有飞跃性的发展。”这是新能源汽车业界普遍给出的一个明确答案,而快速迭代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所展示出的“颠覆性”,也让这些在汽车行业奋战多年的“老将们”直言超乎想象,“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用体验也越来越好,很多概念性的功能和设计正在变成现实”。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较快,好几个项目都已经批量生产,下半年还有几个项目会陆续批产,预计占全年营收的三成至四成。”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新承接项目中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占比越来越高,并会在未来2到3年内陆续批产,“以后还会越来越高”。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的业务提量是表象,产业链企业发展增质才是本质。
沪光股份董事长成三荣表示,公司正在参与国内外多家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下一步将全面展开全球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合作。作为基础,公司对生产工艺和产线进行了优化和改造。据介绍,沪光股份通过线束端子压接工艺的自动化应用,能够将0.35毫米的导线改良成0.13毫米,不仅可以减少重量、降低成本,也更符合新能源汽车复杂电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上的电控系统很多,越细的线束就能有更多的回路。而智能化改造的产线可以减少近90%用工数量,不仅人工大幅缩减,而且产能提升了。高压线束生产过程已经高度自动化,一个员工可以操作几条流水线,这就是竞争优势。
对于正在迈入TWh时代的动力电池领域,增质的必要更为明显——大规模提产的同时如何实现强质量和降成本,已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共同思考和探索的“必答题”。
对此,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提出了“极限制造”的理念,即控制小概率事件,将产品缺陷率由ppm(百万分之一)级别提升至ppb(十亿分之一)级别,并保障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这对工艺复杂、工序繁琐的动力电池而言并非易事。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制造环节上,宁德时代优化多道工序的设备以满足6微米铜箔的生产要求,从而提升了单位体积下电芯的能量密度;借助CCD视觉检测设备可以自动检测和纠偏裸电芯,确保电芯极片不错位;烘烤、化成等工序则应用了大量的机械手臂和自动化物流,实现了无人化操作。此外,宁德时代还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用于生产和管控过程中,每个电池在生产过程将产生超过1万条的可追溯数据,整个大数据平台已采集数据超过6000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