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增长六倍 持仓超三万亿 境外机构:崛起中的债市新力量
央行上海总部3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达3.1万亿元,创出新高。六年多来,境外机构的中国债券持仓增长超六倍,市场份额升至3%以上,更拿下近10%的中国国债,逐渐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多家评级机构因评级虚高等问题被通报
通报显示,三季度,评级机构共对89家发行人进行了评级调整,同比增加20.27%。正负面级别调整主要为级别上调,占级别调整次数六成。更换评级机构后的级别高于原级别的发行人家数同比增加。
健全基准利率体系再进一步 我国首只DR基准浮息金融债今发行
我国健全基准利率体系进程又有实质性进展。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于12月4日上午发行2020年第一期浮动利率金融债券(以DR007为基准),意味着我国首只挂钩“存款类金融机构间的债券回购利率”(DR)的浮息债正式面世。
从新势力到新实力 新能源汽车淘汰赛下半场开打
2014年,互联网汽车公司定义了造车新势力,开启了延续至今的“新造车”浪潮;2020年,携手产业链巨头密集亮相的国有车企则定义了造车新实力,拉开了传统车企“造新车”的大幕。
全球港口轮番缺箱运价高企 明年行情雾里看花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大背景下,今年的全球集装箱运输行业好像坐上了一个神奇的“跷跷板”,一头是集装箱短缺,运价走高,另一头是港口拥堵。两个问题跨洋、跨洲交替上演,折磨着货主脆弱的神经。
“开门红”活动力度不一 中小银行重金揽储仍然普遍
岁末将至,某国有银行营业大厅里,鸡蛋、粮、油等整整齐齐摆成两排,标志着2021年银行“开门红”活动的号角已经吹响。银行“开门红”活动往往会从12月延续至次年一季度末,存款利率上浮、送礼品、返优惠券等都是往年银行冲刺“开门红”时吸引储户的常规手段。
“冬日经济”升温 供暖设备小家电畅销
进入12月,全国的集中供暖区域基本上实现了暖气供应。从时间上来看,大部分地区的供暖持续4个月,从11月中旬到次年的3月中旬;个别地区如东北、西北部分城市因为低温持续时间长从而会有较长的供暖时间。
两融余额逼近1.6万亿再创5年新高 融资客左手捧金融右手抓科技
新高!在A股12月份首日迎来“开门红”后,12月2日,上证指数盘中达3465.73点,刷新2018年2月以来新高,与此同时,两融余额不但创出了年内新高,更是刷新了自2015年7月以来的5年新高。
前11个月券商股权承销收入战报:75家券商“分食”244.6亿元
进入年底,证券公司交出了前11个月的投行业绩答卷。数据显示,期内81家券商的股权承销金额达15002.74亿元,同比增长11.5%。
年内支付机构已收60多张罚单 最大罚单涉16项违规
从今年支付机构收罚单的情况来看,截至12月2日,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央行已对支付机构开出超60张罚单,千万元级别罚单已不再是“稀缺”个例。其中有近半罚单涉及“双罚”,除了支付机构自身面临处罚外,监管对违规机构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也在加大。
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正式发布 推动降低复杂性和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