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底股市涨幅渐起,2015年一季度继续高歌猛进,股民入市积极。2015年仅3月23~27日单周A股新开户数就达到166.92万户,创下2008年以来新高。
此次股市上涨,也伴随着开户数的直线上升。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2月新增投资者数量为89.54万户,3月出现明显拐点,翻倍至189.12万户。此后投资者入市情绪持续上涨,4月和5月分别新增164.04万户及121.41万户。
此外,从期货成交量上也可看出端倪。记者查阅数据发现,2020年2月起,沪深300指数期货月成交量显著上升。2月共计交易约243万手,较1月148.5万手上升63%。3月开始继续放量,单月成交上涨至226.8万手。
与2014年相比,此番牛市前期表现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当前A股市场的环境已然不同,资金“发力点”也有所差异。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对记者表示,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看,近期市场运行状况杠杆情况明显要优于2014年。2014~2015年,融资融券、并购重组等政策放松,杠杆资金将A股推向牛市。
而对比现在来看,A股两融交易整体平稳,融资融券余额保持1万亿元附近,占A股流通市值约2%,两融日交易日占A股日交易额约10%。同时,经历了金融供给侧改革,资管新规出台后,全市场的杠杆水平明显较2014年更为健康。
华鑫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严凯文也对记者表示,2014年与2020年两次股市上涨的驱动因素其实差不多,都是充裕的流动性配合低利率环境,但上述因素“启动”的逻辑却不同。
比如,流动性的来源不同。“2014年的流动性驱动因素来自于伞形信托、民间配资等场外杠杆资金,而此次的流动性是银行间和民间储蓄主动‘搬家’,市场的隐形杠杆倍数相对有限。”严凯文表示。
实际上,对比两次大涨的节奏发现,2014年底券商大涨时股民并未能即时反应;这一次,从市场结构的角度来看,A股机构投资者在近几年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截至2020年一季度,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剔除一般法人)的约30%,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更加稳定、交易风格更加稳健,平均换手率明显弱于散户。机构投资者和海外资金比重上升,资金偏好向蓝筹股倾斜。
另外,此次的外资入市比重明显不同。“海外资金累计净流入已经达到一万多亿元,这是没有想到的事情。”严凯文称。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认为,当下央行实施的低利率宽流动性的政策环境保持了较充裕的市场流动性,给了股市走强的基础。而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下,居民储蓄寻找新的出口,大量居民通过买入基金来入市。从估值、资金推动力、成交量等各方面来看,目前股市尚不到泡沫期,尤其是场外配资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目前A股处于“健康牛”。
严凯文提醒,目前许多蓝筹的估值和价格都已较高,考虑到疫情发展,若未来业绩没有明显改善,蓝筹股上涨逻辑会逐渐脱离基本面,转为社会流动性驱动,这其中存在一定风险。“如果资金因为怕踏空,不管股价是否已经过高就跑步进场,短期容易进入流动性枯竭的状态。”严凯文进一步解释称,前期资金进入后都在等高点卖,而后期资金看到涨速过快都在等回调,买方诉求大于卖方诉求,就形成了短期的流动性枯竭。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公募仓位已经“打满”,强调相对收益的属性使得公募有理由“见好就收”。因此,公募往往会选择在左侧,也就是在指数上涨到最高位前开始分批出货,以保证“落袋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