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以中兴、华为为首的科技公司专利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少前沿技术更是迈上金字塔。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国产替代的重要性。数据对半导体行业进行深层分析,对国内半导体全产业链涉及到的上市公司进行逐一解析。
同时,华为的消费者业务也受到较大影响。消费者业务以消费电子为主,包括手机、耳机、平板等,消费电子对芯片的要求是最高的。根据华为历年年报数据来看,消费者业务占比逐年提升,2019年占比超过了50%;反观运营商业务,销售收入占比逐渐下滑,但运营商及企业业务对芯片技术的要求并没有消费者业务那么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芯片广泛用于电脑、手机、家电、汽车、高铁、电网、医疗仪器、机器人、工业控制等各种电子产品和系统中,芯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目前,我国的半导体非常依赖进口,海关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进口芯片共耗费了3055亿美元,远远超过了作为战略物资的原油。
中国的企业要想完全独立于美国发展半导体技术,必须大力发展国产替代。从产业链的自主性,以及国内市场需要的背景下,国产替代都到了砥砺前行的时刻。
目前,华为正在开启一轮国产供应链重塑,加强自主可控的国产企业布局,从目前的产业跟踪来看,代工生产、封装测试以及配套设备、材料已经开始实质性受益。
数据宝深入研究了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环节。半导体产业中的分支包括集成电路(占比80%~90%)、分立器件等。集成电路也就是俗称的芯片,科技含量非常高,涉及微电子、化学、光学等多种学科,是美国对中国封锁的最大领域,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
现代集成电路(IC)产业分工愈发清晰,可以划分为:设计~制造~封测。此外,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材料、设备并称为集成电路的三大基础,EDA面向设计和制造,材料、设备面向制造和封测。如果不考虑下游应用,半导体的全产业链主要可以分为IC设计、IC制造、IC封测、EDA软件、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等六个主要环节,本文将分别研究这六个环节的行业现状及A股中的国产替代潜力股。
集成电路是将海量的逻辑电路密集地分布在一块小小的硅片中,从而使其具有高速处理数据的能力,IC设计就是构筑逻辑电路并将其完整、合理地分布在硅片上的过程。IC设计分为前端设计和后端设计,前端设计(也称逻辑设计)和后端设计(也称物理设计)并没有统一严格的界限,涉及到与工艺有关的设计就是后端设计。
当前IC设计行业还是以海外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处于快速崛起中。根据公开信息,2018年我国前十大IC设计公司里,华为海思以503亿元的收入高居榜首,同比增长30%。紫光展锐、北京豪威(韦尔股份收购)以110亿元、100亿元的收入分居第二、第三位。此外,还包括了汇顶科技、紫光国微、兆易创新等优质上市公司。
IC制造科技含量十足,涉及微电子、化学、光学等一系列高科技领域的协作,可划分为六个独立的生产步骤:扩散(包括氧化、膜淀积和掺杂工艺)、光刻、刻蚀、薄膜、离子注入和抛光。
目前来看,IC制造是中国大陆半导体发展的最大瓶颈,无论是设计还是封测,中国大陆企业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但是制造环节则一直掌握在中国台湾、韩国、美国等地区和国家的企业手中,其技术很多来自美国,很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及政策的影响。
另一个值得忧虑的是,制造环节对于光刻机等制造设备依赖非常大,主要的设备都掌握在欧美日企业手中,受到美国影响一直供货不正常,这也是制约国内IC制造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