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频繁有上市公司触发面值退市,引发市场各方关注。截至5月28日收盘,今年以来ST锐电、盛运环保、ST天宝、神雾环保、*ST美都等多家提前锁定或已触发“一元退市”。
身陷面值退市的公司增多,除与当前市场风格有关之外,还与注册制的全面推进,使IPO发行得以提速,壳资源的价值降低,“炒壳”“炒差”风气出现转变相关。随着市场更注重价值投资,绩差股、问题股终将被市场淘汰,“乌鸦”今后或再难变“凤凰”。
在持续已久的结构性行情中,个股走势分化表现愈加清晰。今年以来,贵州茅台、海天味业、通策医疗等多只大消费板块的白马股股价刷新历史新高,与之相反的是,低价股、ST股遭市场冷落。
截至5月28日,ST锐电、金亚科技、*ST银鸽、*ST欧浦等16只个股(含已确定退市)的收盘价均在1元以下。根据交易所规定,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1元,即触发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22日收盘后,盛运环保、ST天宝股价连续14日低于1元,且即使在未来6个交易日连续涨停,股价都无法回到面值以上,提前锁定面值退市。同日,*ST龙力被交易所强制退市,一个月前该公司曾被证监会列为系统性造假突出典型案例“点名”。
无独有偶,27日收盘后,天广中茂、神雾环保、*ST美都均触发面值退市条件,3只股票又在同一日被列入退市名单。其中,曾涉及担保违规、债务违约、商誉爆雷、资产减值等多项违规行为的天广中茂27日晚间直接遭深交所强制退市,6月4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分析人士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A股市场年内陷入面值退市危机的公司接二连三,其他原因导致的退市公司数量也在增加,新一波退市潮可能已经到来。
自2014年11月《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施行以来,亏损退市、违法退市、面值退市、重组退市、主动退市等制度威力显现,尤其是被认为更为市场化的面值退市方式渐成趋势。2018年,业绩巨亏、债务缠身的中弘股份成为跌破面值退市首例,一年后,*ST雏鹰、*ST华信、*ST印记、*ST神城、*ST大控等均因触发面值退市条款而告别A股。
数据显示,截至28日收盘,年内沪深两市股价低于2元的股票达到121只,而跌破1元面值沦为“仙股”的股票有16只,其中不乏包钢股份这类大市值公司。缘何身陷面值退市危机的股票日渐增多?
粤开证券分析师康崇利认为,今年面值退市股增多,与当前市场风格有关。今年以来市场波动较大,股价分化也较为明显,日前市场热点主要集中于业绩及成长确定性较高的消费、医药以及科技类板块,尤其是龙头公司备受资金追捧,而低价股往往公司基本面存在各类问题,投资风险较高。
“另一方面,也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日渐成熟有关。在我国资本市场从严监管以及退市制度逐步完善等一系列措施下,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日益完善,尤其是注册制的出台使得A股市场化程度提升,IPO发行得以提速,壳资源的价值降低,此前‘炒壳’‘炒差’风气有所转变。”康崇利说。
虽然面值退市渐成“新风尚”,但至今仍有一半以上的公司是由于连续3年亏损,即在被ST警示之后而触发强制退市。也正因为此,近些年来A股市场频频上演出售资产、债务重组,甚至财务造假等保壳“大戏”,同时借壳上市成为不少人眼中的“捷径”,随之而来的是对壳资源、ST板块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