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大证券分析师认为,降低传统燃油车与电动汽车的成本差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构成,动力电池成本下降的幅度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进度。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主要依赖以下几个要素:更具性价比的材料体系、更精简的电池设计、更低的物料价格、工艺改进和设备改进。而动力电池及材料、设备龙头企业在多个方面具备成本优势,高镍三元、磷酸铁锂体系更具性价比。
补贴退坡后,新能源车市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根据2019年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要求,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均大幅退坡。自6月26日起,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标准降低约50%,地方补贴则直接退出。2019年补贴退坡幅度接近70%。
今年7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降温,月度销量出现同比“四连跌”,且跌幅扩大。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7-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8万辆、8.5万辆、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7%、15.8%、34.2%;10月销量仅为7.5万辆,同比下降幅度扩大至45.6%。
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寒意”迅速传导致动力电池产业链。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07GWh,同比下降31.35%。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三个月同比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份额继续向头部企业集中。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在近日召开的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领域留存的生产企业大约80家,但能真正实现装机量的企业只有40家左右,且行业前10名企业占据8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一些动力电池企业为了活下来,重新回归3C电池领域或转向储能行业,跨界而来的上市公司或收缩投资,或直接回归主业。”
企业方面,新能源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间的深度绑定,让上游企业开始关注财务风险问题。继比克电池被众泰汽车拖欠6.16亿债款后,上游的容百科技、当升科技、新宙邦等上市公司均受到“比克连还债”的冲击。
当升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客户选择方面,拥有很好发展前景的下游才是优质客户。同时,要通过技术、质量、产品各个层面把控风险,优化整条产业链。“从材料到电池,这些环节都是优质企业,你在产业链中才安全。”
“未来市场会向在技术、市场作出真正努力的头部企业集中。”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财政补贴退坡将更有利于这部分企业以及产业的良性发展。新能源汽车本应让用户拥有更好的消费体验,过去一些企业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很多环节出现错位。补贴退坡将还原市场真实的面貌,车企、电池企业要重新回归到这个价值点,更加关注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