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又迎来一轮限售股解禁的小高潮。
数据显示,11月18日-24日,合计有43家A股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本期开始的流通股股数高达161.71亿股,流通市值合计高达1576.33亿元,是今年以来解禁市值的第二大高峰。
解禁市值最高的是上海银行,11月18日有65.08亿限售股解禁,对应的市值高达593.49亿元,紧随其后的中国人保合计有45.90亿股解禁,解禁市值高达318.57亿元。
其中,巨无霸中国人保的解禁,在资本市场引发轩然大波,11月18日-11月20日,中国人保累计下跌11.93%。
随着解禁小高潮的来临,上市公司的减持行为也愈发引起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日,在不少前期已经解禁的上市公司进入了减持热潮,其中,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行为非常活跃。
大宗交易活跃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20日,上市公司股东拟减持或实施减持的记录高达4909条,其中,11月以来的减持或拟减持记录则为779条,其中不乏刚刚在2019年限售股解禁的股东。
如今年10月刚刚解禁了3.78亿股的迈瑞医疗,仅11月就出现了15笔大宗交易,成交金额高达7.37亿元,其中12笔大宗交易的接盘方为机构席位。
减持风潮再起的当下,大宗交易作为上市公司股东最喜爱的减持方式,在A股市场上也日益活跃,2019年11月以来,上市公司股东大宗交易出现1024笔。其中,仅11月20日一天,A股市场就出现47笔大宗交易,涉及成交金额高达11.12亿元。
“相比特定股东自己在二级市场减持,通过大宗交易不仅减持数量多,而且对股价影响小,所以很多股东都比较喜欢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华南一家私募机构人士受访指出。
具体来看,11月以来大宗交易的上市公司大多折价率较高,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发现,1024笔大宗交易中,成交价相对当日收盘价存在溢价的交易仅88笔,而平价转让仅171笔,剩下的均为折价交易,合计765笔,占比高达74.71%。
其中,折价率最高的南洋股份,11月18日,公司控股股东兼实际控制人郑钟南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司股份合计2300万股,减持均价仅为13.77元(交易日收盘价为15.30元),较当天南洋股份的收盘价折价高达18.18%,总成交额为3.17亿元。
这并非个例,11月以来折价(成交价相对于当日收盘价折价率)在10%以上的大宗交易高达268笔,涉及上市公司115家。
“我们接业务肯定是要折价的,又不是战略入股,现在受减持新规影响,要等6个月到期之后才能卖,所以现在的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我们会根据公司的质地给不同的价格,接盘价在8.5折到9.5折都有,还要看公司质地,比如说市值在50亿或者80亿以上,有正常的经营业务,财报数据较好等。”上述私募机构人士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宗交易减持之外,在2017年减持新规出台之后,市场上曾出现不少上市公司股东通过股份认购ETF基金实现变相减持的现象。
据统计,仅上半年,涉足ETF换购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就已多达27家,超过了之前年份换购之和。截至目前,已有超50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施了换购动作或公布了换购计划,总规模达数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