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以来,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中国企业也正在发起收购和整合外国技术的协同努力。2018年5月,比亚迪宣布与美国混合动力公司(US Hybrid Corporation)合作研发氢燃料电池客车,服务于年客流量2100万人次以上的檀香山国际机场。
2018年8月,潍柴动力宣布以1.64亿美元认购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19.9%股权,正式成为巴拉德第一大股东。据悉,巴拉德是全球氢燃料电池领军企业,股权合作之后,双方将随即进入实质性业务合作阶段,战略聚焦中国市场,开发下一代氢燃料电池产品,快速实现相关技术在中国商业化和工程化落地。同年5月,潍柴动力还与全球领先的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生产商英国锡里斯动力控股有限公司(Ceres Power)在山东潍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潍柴动力以4800万英镑收购了后者20%的股份,双方将在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中国燃料电池整车制造也快速发展。乘用车方面,上汽集团已完成前后四代氢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早在2015年上汽荣威950插电式燃料电池汽车就已在车展亮相。商用车方面,宇通客车自2009年投入研究后,先后完成四代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的升级,中通客车则在2017年1月下线了首款9米氢燃料电池客车。当前全国已有40余家整车企业和发动机企业在积极布局燃料电池汽车市场,2019年1月初,国家工信部发布2018年度第1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共有86款燃料电池汽车进入推荐目录。
万亿级新产业拉开序幕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外车企大都选择从乘用车领域切入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2013年戴姆勒、福特、日产共同开发“通用燃料电池系统”,制定生产10万辆燃料电池乘用车计划,并于2017年开始销售;现代和通用汽车计划在2020年前合作开发下一代燃料电池系统氢气储存技术;丰田和宝马计划在2020年前合作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大众和巴拉德合作开发燃料电池,并应用于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示范运行。
我国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与采用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路线,从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来看,纯电动汽车更适用于城市、短途、乘用车等领域,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可能更适用于长途、大型、商用车等领域。
截至2018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大约运行近千辆,加氢设施建设12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2018年商用车新增了1500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其中客车1400多辆、货车100多辆,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开始起步。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氢能汽车产业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上汽大通、宇通客车、中通客车、比亚迪、金龙汽车、北汽集团、福田汽车等商用车企业都紧盯氢燃料这片“新蓝海”。
据悉,氢燃料电池汽车有望在2019年正式实施“十城千辆”推广计划,思路或将与十年前电动汽车的推广思路较为接近,即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
中信证券认为,当下燃料电池时点与十年前锂电池时点类似,“十城千辆”推广计划将再次拉开新的万亿级产业序幕。燃料电池系统与动力锂电池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上地位和作用类似,因此燃料电池与锂电池在行业发展特征上存在可比性。参照锂电池发展路径,预计燃料电池行业存在类似动力电池行业的上下游深度整合趋势,在公共交通和物流运输领域率先发力完成燃油车替代,推动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为乘用车领域接棒增长铺平道路。得益于锂电池电动汽车奠定的电动化基础,以及燃料电池续航长、加氢时间短的优势,中信证券认为燃料电池汽车将实现比电动汽车更有序、畅通的产品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