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公募基金2018年四季度减持华东医药、乐普医疗、长春高新等医药股达156.1亿元,对华东医药和乐普医疗分别减持22.7亿元和23.9亿元,对爱尔眼科、复星医药的减持金额也接近20亿元,对恒瑞医药、智飞生物、泰格医药的减持金额超过10亿元。上述8只医药股均进入公募基金减持前50大个股。同期北上资金对上述个股则有增有减。数据显示,北上资金2018年四季度减持恒瑞医药约0.56亿股,减持智飞生物104万股。不过,增持复星医药和泰格医药分别达393万股和714万股,小幅增持长春高新21万股,对爱尔眼科的增持量也达到2000万股。
多因素致“打法”差异
对于外资持股动向和公募基金的差异,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受考核周期、宏观预期等因素影响。
王强认为,目前不少公募基金的持仓考核期都在季度级别,2018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对部分板块出于交易原因进行了止损。而外资持仓考核期比季度长,所以持续买入。金超也表示,外资更关注长期业绩以及估值水平,对技术面以及股价高低等因素并不很在意。而国内公募基金相对来说持股周期更短一些,为了能有更好的收益,就会更青睐位置更低、成长性更好的行业。
景泰利丰香港CEO管宇则认为,存在分歧是因为外资和公募基金对宏观经济的判断不同。具体来看,消费行业中汽车类为可选消费品,属于强周期行业,对经济周期反应敏感。“选择强周期,意味着判断未来经济即将见底,下一步将进入复苏态势;若选择弱周期,因弱周期对整个经济周期相对不敏感,即判断经济减速尚未见底。”此外,管宇表示,公募属于存量资金,处于调结构的状态,配置一定成长风格的信息技术业意味着公募判断可能出现风格切换;而外资仍为增量资金,还是会在白马蓝筹股上布局。
金超认为,家电、食品、白酒等消费板块经过2016年和2017年的上涨后,公募基金对消费股的配置达到较高水平。而经历了2018年的下跌,部分成长股跌到合理的估值水平,消费股不再是避险港湾,基金开始调仓位置更低的板块很正常。不过,即便消费股被减少配置,目前仍然处于超配状态。同理,从外资来看,一方面,需要避免进入交易拥挤的板块;另一方面,鉴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尚不明确,更倾向于选择防御较好的金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