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量采购靴子落地。12月6日,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
预中标结果出炉后,由于中标品种降价超预期,内地香港两地医药股6日午后集体跳水。有业内高管表示,行业内的洗牌即将开始,“想活下来的药企,需苦练内功降本增效”。不过,据记者采访了解,带量采购政策对不同类型药企存在差异化影响,创新药、连锁药店、中成药等细分板块总体受影响程度较小。
一日蒸发超千亿市值
12月6日午后,医药股大幅波动,主要原因即中标品种采购价跌幅超出此前市场预期。
按照11月15日国家公布的“4+7”试点采购方案,这次采购选取了北上广深在内的11个城市,涉及31个药品。这也是国内药品招标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区域联合采购。
招标结果显示,此次预中标品种大幅度降价。其中,恩替卡韦降幅达90%,恒瑞厄贝沙坦降价60%。
记者采访的多数医药业内人士也认为,此番医药股大跌,是“4+7”带量采购政策威力显现。
“此前带量采购的预期降价幅度就是30%-40%。”一位医药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没想到招标价格降幅达到了70%-90%,这对一些仿制药企业来说无疑是利空。”
记者从一家主营仿制药企业获悉,2019年,如果只是带量采购部分的话,不计算非带量药品的降价效应,该公司将减少5亿元左右的收入,而该公司2017年总营收为40亿元左右。
从市场表现看,A股市场上,12月6日,乐普医疗,贝达药业、普洛药业股价跌停;华东医药、泰格医药大跌超过9.5%;复星医药、万孚生物、丽珠集团、海辰药业、海正药业、恩华药业等逾20只个股跌幅超过5%。
据记者测算,12月6日,一日之内,整个申万生物医药板块市值蒸发近1300亿元。
此外,盘后数据显示,医药股遭遇机构大幅抛售。其中,乐普医疗盘后数据显示,两家机构买入3862万元,两家机构卖出4492万元,机构净卖出629万元;华东医药盘后数据显示,一家机构买入1520万元,三家机构卖出1.25亿元,机构净卖出1.1亿元。
港股方面,医药股昨日午后亦近乎全线受到重挫。中国生物制药暴跌近15%,报5.84港元;石药集团暴跌14.48%,报13.82港元;复星医药港股大跌10.49%,报26.45港元;三生制药、绿叶制药等跌幅也超过10%。
随着预中标结果公布,6日午后市场亦陷入纠结的情绪。
虽然带量采购带来药价下降,但预中标较多的企业仍然受到市场部分资金的认可。
华海药业为此次预中标最多的企业,共有6个药品中标。该股于14点20分后获直线拉升,由跌转涨,一度触及涨停,最终收涨3.04%,日内振幅近18%。
此外,京新药业传出预中选消息后,其股价也同步于14点20分后直线反弹,随后尾盘有所回落,最终微涨0.3%。
差异化影响药企
实际上,对于这次采购招标,市场早前已经有所预期和反应。
今年9月11日,带量采购方案甫一亮相,便牵动行业及市场神经。A股医药板块迅速遭遇剧烈调整,恩华药业、乐普医疗、瑞康医药、恒瑞医药等白马股纷纷上演一轮大幅回调。
按照此次带量采购的规则,即用试点城市的主要市场份额,换取相关药品的最低价。因此,带量采购对药企最直接的影响即产品价格大幅降低,进而影响相关品种的业绩,这也是此前二级市场对医药板块整体估值下调的重要原因。